Quantcast
Channel: 阮的歷史 –台灣控
Viewing all 12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美國記者於1946年分析報導的Taiwan混亂局面

$
0
0
http://news.google.com/newspapers?nid=1144&dat=19460415&id=YTwbAAAAIBAJ&sjid=Ak0EAAAAIBAJ&pg=4479,5344599 (部份翻譯) “Formosa out of the Frying Pan" by, Harlow Church 04-15-1946 支那政府只派來寥寥幾個警察,就想取代之前維持法律次序高效率的日本警力.另一方面,支那人又明顯的不願意用台灣人當警察,警力不足的結果,造成全台灣犯罪泛濫成災,黑道猖獗橫行.大多數台灣人天黑不敢出門,白天不敢沒人看家 兒童被綁架案件不斷發生.報紙提醒當媽媽的台灣婦女不能讓幼小子女獨自離開身邊甚至一分鐘,以免子女被綁架賣到支那當奴隸最令人畏懼,且勢力最大的就是流氓幫派.日本統治時代,流氓被政府壓制.現在支那人一來,全台各地流氓們都騎馬進京,台灣成為黑道恐怖治國 動不動就有台灣人被官府逮捕.但奇怪的是被捕者都不找辯護律師,因為大家都知道去找流氓直接關說執法機關,就可以解決問題 HOLD FOR RELEASE: *** TUESDAY, APRIL 16, 1946 FORMOSA- OUT OF THE FRYING PAN Once known as the “Rice Basket" of the Japanese Empire, a possession whos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 sent a rich stream of commodities into the Nipponese homeland, the island of Formosa is rapidly decaying, [...]

1946美國記者:中國人剝削福爾摩沙比日本人更壞!

$
0
0
作者 goest101 (goest101) 標題 Re: [問卦] 為什麼日本二戰後崛起的速度比台灣快? 時間 2015-08-23 Sun. 12:36:14 ※ 引述《abc12812.》之銘言: : 二戰後的日本本土和殖民地台灣同樣都飽受戰爭蹂躪 : 日本本土還被炸兩顆原子彈 : 但為什麼日本在戰後沒多久經濟就已經能快速成長 到現在人均仍是亞洲第一 : 而台灣一直要到蔣經國上台後才有"經濟奇蹟"呢? 1946美國記者所看到的Formosa! 王逸峰 2008/01/24 這張照片是1946的三月由美國的Washington Daily News的頭版標題。 翻譯如下↓ 內頁獨家報導:中國人剝削福爾摩沙比日本人更壞! 由於我無從取得這個報紙的全文報導,只能有限度地望文生義。但是我要介紹另一篇Time的文章,來佐證其所言不假。 記得以前聽過一個笑話,說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台灣人寧可選擇盟軍把原子彈丟到台灣把國民黨政權丟到日本。本來我以為這只是笑話而已,但是六十二年前的Time雜誌(1946/6/10)確實出現這段文字: ………….The new Chinese Governor Chen Yi found the raid-battered Formosans docile. He promptly put his nephew in charge of the Taiwan Co., which bought coal at 200 yen a ton and sold it at 4,000. Black-market gold sold [...]

中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是不爭的事實!◎李東昇

$
0
0
你知道嗎?!這些都是教科書沒寫的! 中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是不爭的事實! 1897年起直到1952年(50年後)台灣才脫離日本的統治! 而中國對日抗戰是在1931年起,到1940之間,這段期間,台灣人那時沒有選擇的成為日本人,因而以日本人的身分參加戰爭,與中國交戰! 所以 從1897年起50年之間,台灣成為日本的領土,台灣人被迫成為日本人!這是不爭的事實! 直到1952年(50年後)台灣才脫離日本的統治! 而中國對日抗戰是在1931年起,到1940之間,這段期間,台灣確實是日本的領土,台灣人那時沒有選擇的成為日本人,因而以日本人的身分參加戰爭,與中國交戰!(即 波田支隊 跟 高砂軍,實際上日本最強的軍力之一!) 所以:請了解當時在中國領土上,日本最強的戰力,其實是台灣人(波田支隊)以日本人的身分對中國作戰! 所以:要怎樣談台灣對日抗戰?! 這些歷史,都是教科書沒有寫的! 中國抗日戰爭又稱八年抗戰,是指20世紀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華民國抵抗大日本帝國侵略之全面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東亞戰事的最重要部分 《馬關條約》,為大清帝國和大日本帝國於1895年4月17日(清朝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馬關港(今日本山口縣下關市下關港一帶)簽署的條約,原名《馬關新約》,又稱《中日講和條約》[1],日本方面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中方代表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日方代表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該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戰爭的結束。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日語:国立公文書館)。 波田支隊是臺灣軍由波田重一率領時的名稱。 臺灣軍是日本統治臺灣期間駐紮臺灣的一支守備部隊。1895年6月日本在臺北設立總督府,以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第一任總督。4個月後,日本以動用3個師團、傷亡萬人的代價,鎮壓了臺灣人民的起義。此後,日本正規軍逐步從臺灣撤退,為*島內零星的反日運動,日本殖民當局成立了臺灣守備隊,主要由在台的日本退役與部分現役軍人組成。隨著臺灣島內群眾性的反日運動逐漸平息,臺灣軍的構成也發生變化,部分臺灣人進入守備隊,逐漸成為下層士兵的主體,但軍官還是清一色的日本人。 侵華期間,部分部隊赴中國大陸作戰,其番號幾經沿革,曾稱重藤支隊、波田支隊、飯田支隊、臺灣混成旅團、第48師團等,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攻略戰、武漢會戰、昆侖關戰役等一系列重要戰役。 一、 臺灣軍的由來與編制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澎地區及附屬島嶼割讓日本。臺灣島內隨即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割台”鬥爭。1895年6月17日,日本在臺北設立總督府,以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第一任總督。4個月後,日本以動用3個師團、傷亡3.2萬人的代價,鎮壓了臺灣人民的起義。此後,日本正規軍逐步從臺灣撤退,為鎮壓島內零星的反日運動,日本殖民當局成立了臺灣守備隊,主要由在台的日本退役與部分現役軍人組成。1920s,臺灣島內群眾性的反日運動逐漸平息,臺灣軍的構成也發生變化,部分臺灣人進入守備隊,逐漸成為下層士兵的主體。“七七事變”前,臺灣軍已成為一支擁有步兵、炮兵的合成作戰單位,包括臺灣守備司令部、臺灣步兵第1、2聯隊,山炮兵聯隊,基隆、馬公重炮兵聯隊,臺灣高射炮隊,總兵力約1.4萬人。 二、 1941年1月前臺灣軍的沿革與作戰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的進程。戰爭初期,日本將進攻重點置於華北,為牽制華中、華東地區中國軍隊的北上,日本又製造了“八一三事變”。9月4日,日本近衛內閣召開第27次會議,決定放棄“不擴大方針”,正式開始全面侵華。為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儘快投降,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將主攻方向由華北轉至華中。同時,日本也制定了新的作戰序列,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兵力。新增了第9、第13、第16、第101等4個師團的兵力。 臺灣軍一部也被投入戰鬥。9月6日,臺灣軍渡過黃浦江,在楊樹浦登陸,隨即向江灣方向進攻。9月7日,臺灣軍以臺灣守備司令部下轄的第1、第2聯隊,臺灣山炮兵聯隊及新組建的臺灣第1、第2衛生隊,臺灣臨時汽車隊,臺灣第1、第2輸送監視隊合編為重藤支隊,以重藤千秋少將為支隊長。從其兵力構成上看,它是一支合成度較高的獨立作戰單位。總員額約1.4萬人。相當於日本半個師團或國民革命軍一個師的兵力。 9月9日,重藤支隊正式劃歸上海派遣軍。14日,重藤支隊經川沙鎮向常熟方向機動,隨後原地休整,11月13日,會同第16師團在白口登陸,19日佔領常熟。第9、第16師團一部11月25日攻克無錫,重藤支隊得以從無錫出發,經滬寧線西進。12月5日,重藤支隊佔領丹陽,同日,佔領句容。2天后,軍部調重藤支隊等三支部隊組成第五軍,準備在華南沿海登陸。因此,重藤支隊沒有參加對南京的總攻。 12月22日,日本軍部決定推遲在華南登陸的時間,重藤支隊遂歸台休整。次年2月15日,日本撤銷第五軍建制,22日,重藤支隊劃歸華中派遣軍,波田重一代替重藤千秋出任支隊長。6月,波田支隊開始向合肥集結,7月4日,編入華中派遣軍第11軍。準備進攻武漢。按照作戰計畫,波田支隊與第11軍其他部隊溯江西進,先後佔領安慶、九江等地,8月中旬,已進至瑞昌北部。8月16日,第11軍下令進攻瑞昌,波田支隊會同第9師團丸山支隊由北、東兩面夾擊瑞昌。24日,瑞昌失陷。波田支隊受命原地休整。9月7日,第11軍命令波田支隊向瑞昌西北部地區進攻。11日,波田支隊向瑞昌西北山嶽地帶發起進攻,並於當晚進佔馬鞍山——嚴家山一線。12日,波田支隊又前進2公里。13日,波田支隊已離開瑞昌20公里。14日,波田支隊下轄之臺灣步兵第2聯隊永井大隊在其他部隊與海軍的協同下,攻佔碼頭鎮。15日,波田支隊全軍攻克考屋柯。16日,以臺灣步兵第1聯隊、第2聯隊永井大隊及山炮聯隊1個小隊組成的右翼集群進攻富池口,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右翼集群在加強了一個中隊的裝甲車與一個大隊的野戰重炮兵之後,才於24日佔領富池口。波田支隊的其餘部隊編成左翼集群,協助進攻田家鎮要塞時損失慘重的第6師團佔領田家鎮附近地區。9月25日,第6師團得到兵員補充,波田支隊左翼集群歸建。休整數日,10月8日,波田支隊與第9師團強渡富水河,10月20日,佔領大冶。繼續北進,22日佔領鄂城,25日攻克葛店,26日拂曉進入武昌,原地待命。暫時歸其指揮的第15師團高品支隊繼續進攻,並在27日佔領漢陽。 波田支隊在武漢會戰中戰功顯赫,11月11日,會戰結束後,波田重一少將晉升中將,調任第19師團師團長。支隊長由飯田祥二郎接任。11月19日,飯田支隊被編入剛剛結束廣州戰役的第21軍,12月7日,飯田支隊抵達廣州,1939年1月25日,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兵源不足的問題,軍部下令組成臺灣混成旅團,飯田支隊暫時脫離第21軍建制,進行改編。旅團長仍為飯田祥二郎,部隊中撤銷了臺灣第1、2輸送監視隊,編入臺灣工兵聯隊,總員額約為1.35萬人。其人數大大超過同期編成的其他獨立混成旅團,甚至還多於警備專用三單位制師團。1939年2月8日,臺灣旅團從廣東萬山港出發,配合日本海軍進攻海南島。2月9日晚,在海南島澄邁灣外海拋錨。10日淩晨2時30分,臺灣旅團第1、2步兵聯隊分別編為右翼與左翼集群,在澄邁灣東北角登陸。上岸後,右翼集群向瓊山進發,並於14日攻克瓊山;左翼集群則於12日佔領海口。戰役結束後,臺灣旅團暫駐海南,準備進一步切斷中國南方的國際補給線。 此期間,飯田祥二郎離職,鹽田定一少將接任臺灣旅團旅團長。臺灣第1、2衛生隊,工兵聯隊,臨時汽車隊脫離建制,僅保留臺灣步兵第1、2聯隊,山炮兵聯隊,總人數約1.17萬。1939年10月11日,日本下達了進攻南寧的命令。11月16日,臺灣旅團隨21軍主力從欽州灣登陸,次日攻克欽縣,進抵小董附近地區,接管欽(縣)南(寧)公路防務。12月23日,臺灣旅團奉命支援陷於昆侖關戰役中的步兵第21旅團,但未對戰局產生根本性影響。12月30日,21軍放棄昆侖關,南寧戰役結束。1940年2月9日,軍部將21軍分割為華南方面軍和第22軍,並脫離中國派遣軍建制。臺灣旅團被劃歸華南方面軍。4月30日,臺灣旅團整體脫離華南方面軍進行改編。1941年2月7日,編成完畢,重歸華南方面軍建制。改編後番號變為第48師團,以土橋勇逸中將為師團長。下轄第48步兵團(包括臺灣步兵第1、2聯隊,第47步兵聯隊)搜索第48聯隊,輜重兵第48聯隊,通信隊,兵器勤務隊,衛生隊與第1、4野戰醫院。總兵力1.28萬人。駐防福州。1941年7月5日,華南方面軍撤銷,下轄部隊編為第23軍。8月15日,23軍成建制轉入中國派遣軍戰鬥序列。同日,第48師團劃歸臺灣軍司令統帥。11月6日,第48師團編入為進行太平洋戰爭而組成的第14軍。至此,臺灣軍基本上結束了在中國大陸的作戰。 三、 餘波 第48師團編入第14軍後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第48師團迅速投入一線作戰。12月23日,第48師團在菲律賓登陸,並佔領全境。進入1942年,第48師團又劃歸第16軍指揮。2月22日,在印尼泗水登陸。但伴隨著中途島海戰的失利,第48師團也不再連戰連捷,廣大的台籍士兵也全部為日本而戰死。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3596003054533.1073741866.683594532&type=1&l=32b7a96f9f

雲林大屠殺|台灣日治初期6000人遇害|1896年6月

$
0
0
Posted on 八月 24, 2015 by A-MO先生 雲林大屠殺是台灣日治時期發生的一起屠殺事件,1896年6月,簡義、柯鐵等人獲悉日軍駐守斗六街,於是率領六百餘名義軍襲擊斗六街,日軍死傷慘重。日軍憤怒之下於斗六街及附近地區展開報復性的屠殺與焚燒。至於犧牲人數,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指出有6000人遇害,當時的雲林支廳主記今村平藏日誌《雲煙瘴雨日誌》則記載一萬餘人遇害。 經過 1896年,台灣總督府宣布4月1日起結束軍政、進入民政時期,為了掃蕩柯鐵等人的抗日事件,於是進駐斗六街;4月12日,島田少佐進剿簡義於雲林的橫路莊,簡義逃逸,島田「收兵,集合於北方曠地,斬殺俘虜」。 鐵國山之抗日份子因此感到憤慨,乃以內山大坪頂(今南投縣鹿谷鄉)為根據地,於是率領六百多人偷襲日軍。6月14日,雲林守備中村道明中尉率兵20餘人進窺大坪頂,今村平藏以兵員短少又不諳地形「惟恐後悔莫及」為由勸阻,中村不從,輕率前往,遇伏,陣亡過半。第二天日軍為了報復,到處焚燒民宅並蓄意殺人,日軍第二旅團在六月以台中一團進攻雲林,雲林支廳長松村雄之進稱「雲林轄下無良民」,6月20日至23日集結重兵,把村莊皆稱作「匪窖」全加以焚燬,四處無人性的報復屠殺,婦女幼兒也在殘殺之列,縱火民房4925戶,使日本政府被國際媒體抨擊。 反應 雲林大屠殺發生後,台灣的洋人、傳教士陸續投書香港、日本、英國各大報,7月4日於《中國通訊報》(China Mail)和《香港日報》(Hong Kong Daily Press)刊登。7月14日報導:「日本人正採取殲滅所有台灣人的策略……台灣人的收穫破壞、家園燒毀,祖先墳墓挖掘、婦女遭凌辱,憤怒到極點……。」8月25日《泰晤士報》:「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無忌憚地殺人放火……老幼婦女皆不能免……野蠻且苛酷之東方新強國。」8月22日之《蘇格蘭人報》:「日本之政略,似乎在於將全島居民都趕出去。」 國際社會向日本施壓,日本政府向台灣總督府施壓,台灣總督虛與委蛇。台灣總督桂太郎在日本知悉事態,8月7日電報命令儘速進行失職官員之懲處。台灣總督府在8月28日上報給日本中央監督總督府業務的拓殖務大臣高島鞆之助,指出松村雄之進支廳長原本即有不能讓軍隊不分好壞殘害人民的責任,報請拓殖務大臣上奏免松村支廳長官職及繳還勳章、位階證明書。拓殖務省也很快在8月29日發文送交主管人事獎懲的賞勳局。9月2日,松村雄之進正式被撤職,並且被要求繳還勳章、敘位證明書,離開臺灣。 1896年10月14日,乃木希典就任第3任台灣總督。11月14日,總督乃木希典訓令「各混成旅團長、憲兵隊司令官」,嚴禁燒夷良民家屋,但是「若戰術上有其必要,述明理由報告」即可。1897年3月27日,乃木希典去函拓殖務大臣,以松村雄之進早年治臺有功,請辦理敘松村氏為從七位位階的手續。 參考文獻 ^ 許介鱗. 日本武士道揭謎. 日本綜合情報. 2004, (第5期): 頁104–119. ^ 仇德哉主修.鄒韓燕等纂. 雲林縣誌稿. 臺北市: 成文出版社. 1993年. ^ 尹章義. 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三). 歷史月刊. ^ 陳文添. 臺灣總督府第一件高等官懲戒撤職紀錄. 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97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2年. ^ 陳文添. 雲林事件中的松村雄之進. 臺灣文獻別冊4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2-06-30: 9–17頁. 文字|雲林大屠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當時台灣「死太多人,花太多錢」,讓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

穿越時空到70年前的龍潭機場,竟有40架日本軍機[隼]和[疾風]!

$
0
0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最近陸軍龍潭601旅超紅,大家都要組團去看阿帕契,想要戴頭盔打卡上傳FB。其實啊其實,如果可以穿越時空,回到七十年前1945年的終戰時,大家知道到龍潭飛行場去可以看到什麼嗎?可以看到四十架日本的軍機,而且有26架的一式戰(隼),14架的四式戰(疾風)!這些飛機,今天只要隨便保留一架,都是世界級的博物館超級古董,可惜早就通通拆光光啥也沒有了。 這座最近很紅的龍潭機場,前身龍潭飛行場,是日本陸軍於1944年下半所興建來做軍機秘匿用。依照日本陸軍第8飛行師團在二戰末期「天號作戰」期間的特攻記錄來看,1945年3月下旬開始到6月上旬間,其所轄下的誠部隊特攻攻擊中,從台灣出發的33回攻擊,就包含1次從龍潭出擊的任務。 終戰時的美軍記錄裡,龍潭飛行場留有日本陸軍的飛行第20戰隊,以及特攻為目的編成的誠16飛行隊飛機。接收時的飛機記錄,龍潭飛行場留有26架的一式戰(隼),14架的四式戰(疾風),算是美軍於二戰最末期猛烈轟炸下,台灣仍能維持戰備使用的機場之一。 我想,應該不少軍事迷看到這裡眼睛快掉下來了,龍潭曾留有二十幾架的隼!?? 還有疾風!?? 對的。如果終戰時有遠見多留幾架下來,這些飛機真的都是世界級的航空典藏品了。只能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下圖裡黑白的一式戰隼,彩色的是四式戰疾風,拍照地點不是龍潭,僅供參考) 如今的龍潭基地不是說不會開放,不是說民眾完全不能進去參觀,只是不接「散客」,而且貴婦團優先。至於怎麼團進團出,大家都還在看國防部怎麼辦。但我其實比較好奇,如果龍潭挖一挖,挖出一架或半架的隼或疾風,那才更有夠看啊! 如果大家想多知道龍潭,或者日本時代興建的飛機場歷史,以及台灣這座「不沉空母」的故事,歡迎找下面這本書來看喔。 不沈空母  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 台北地區現貨供應: 假面騎士玩具店(02-2556-3786) ~台北市南京西路163號1樓57室(賓王飯店1樓賣場) 每日:14:00到21:00 偵探書屋 Murder Ink(02-2559-7776) ~台北市南京西路262巷11號 週一 – 週六: 14:00 到 22:00 週日: 13:00 到 20:00 如果您不方便在臺北前來購買,我們也提供了全台超商取貨付款的服務,請透過露天的網購購買。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26916306078 ★三本免運費!!★面交地點:限 新北市中和區 中和環球 正門口。 本書定價1200元 本書的大小尺寸與花車一書相同19cm x 26cm,全彩印刷,總頁數包含序與目錄還有附錄,大約448頁。 本書簡介: 二 戰期間,將台灣視為一座不會沈沒的海上航空母艦「不沈空母」,是民眾耳熟能詳的一種政策宣傳。在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台灣捲入二戰陰霾中時,島上的飛行場 正是大日本帝國往南洋連結的重要樞紐。二戰後的台灣,兩岸對峙下,仍有不少日本時代興建的機場持續使用至今,也留下許許多多台灣航空發展百年來 的重要遺跡。本書為作者耗費超過二十年蒐集資料,並藉由實地調查後整理而成的台灣航空重要著作。書中以百年來台灣島內飛行場/機場的發展歷史與脈絡為主軸,介紹其歷經的演變,以及殘存的各種遺構,是研究台灣航空發展及台灣軍事遺跡、戰爭遺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經典。 全書的章節呈現上,以時 間為主要切分點,在 日本統治後期較多飛行場大量增設時,才以日本海軍與陸軍兩種體系加以區分。書中內容包含台灣航空發展黎明期的飛行場與著陸場、民航肇始期的島內飛行場,以 及大東亞戰爭爆發前、戰爭間與整個二戰末期所興建的台灣島內日本陸軍與海軍飛行場,最後的章節則為二戰後興建的台灣島內機場。全書除了有詳盡的文字說明 外,更以超過一千五百張的圖片,包含各時代的相關地圖、航照與現地調查照片記錄,呈現出台灣島內飛行場/機場百年來的發展歷程。書中首度曝光許多興建於二戰時期的飛行場重要軍事設施遺跡調查成果,是台灣在戰爭遺跡的文化資產研究上,非常重要的參考著作。 本書包含一些讀者可能有興趣的主題: 桃園航空城陰影下的二戰桃園飛行場遺跡 虎尾飛行場的相關二戰遺跡 東港飛行場尚未被破壞前的記錄 林青霞出身的社團新村,原大林飛行場遺跡 台灣各地現存的飛行場相關二戰時防空塔、機堡與耐爆通信所 戰後興建的龍岡機場拆除前調查 台灣各地現存飛行場相關的丸龜狀防空壕 台灣現存的日本時代八幡製鐵所鋼骨飛機棚廠 淡水水上機場的遺跡 二戰時飛行場興建之際留下的滾輪遺物 關於書名的說明: 「不 沈空母」是二戰時台灣民眾廣被教育的一個說法,是台灣島內這些飛行場興建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書在終戰七十年的此時出版,特別以此來作為書名。之所以不以 「沉」字而以「沈」字來書寫,乃因「不沈空母」是日文漢字裡的用法,也是當年台灣人民接受此一稱法時的書寫方式,故選擇以此來做書名。至於本書副標題「台 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因本書內容以台灣島內的飛機場發展百年史(從日本時代講到戰後)為主,不包含澎湖或一些戰後興建的離島機場,故書名必須有此界 定。至於使用「飛行場」一詞,而非如今民眾慣用的機場或飛機場,乃因本書所介紹的大多數機場,在當年完工時,甚至至其撤廢時,都是以「飛行場」稱之。此 外,根據我國民航法第二條的名詞定義,直到如今也是以「飛行場:指用於航空器起降活動之水陸區域」來稱呼,故書名以此稱之。 關於本書內容的說明: 這本書內所寫的台灣島內飛行場發展歷史,原本只打算整理日本統治時代的飛行場,將時間點終止於二戰結束時,不過因為考量到戰後興建的機場多在離島,本島的新建機場數量相當少,故在調查寫作上並不會增加太多篇幅,因此最後仍將其納入,這是本書會以百年來台灣「島內」飛行場/機場發展脈絡加以撰寫的原因。至於篇章的區分方面,為了有系統與脈絡地包容進所有百年來台灣島內出現過的飛行場/機 場,整理時大致上以時間為切分點,在較多機場大量增設時期才以日本海軍與陸軍加以區分,故章節安排的方式,以台灣航空發展黎明期的飛行場與著陸場、民航肇 始期的島內飛行場,以及大東亞戰爭爆發前、戰爭間與整個二戰末期所興建的台灣島內陸軍與海軍飛行場加以分別介紹,最後的章節則為二戰後興建的台灣島內機 場。 本 書在寫作上為了讀者的易於閱讀,並未加上冗長的註解。因為以學術規格撰寫註腳的前提是,這個註解是真正有意義且對於所述史實的真相有所幫助,而非只為了表 面上看似學術著作的表象。儘管如此,本書對於重要的史料與數據等出處記載,是以在文章中明確寫明的方式點出,因此並不會因為沒有在書末附上參考文獻或者列 出成排驚人註解,而有損後續研究者要找到資料出處與來源的困擾。 除 了史料上的整理與詮釋,在這類軍事建設與遺址的研究中,現場田野調查相當重要,但因為時間距離的遙遠,一些口述歷史的正確性必須審慎對待。以台灣的現地調 查而言,似乎變成只要有二戰時期日軍的機場,就有神風特攻隊,就有零戰。殊不知二戰時日本的陸軍與海軍體系差異,也反映在飛行場相關設施的建設上,包含各 種周邊建物的規劃邏輯與設置,都有所不同。因此單憑口述來記錄,其實有相當風險。與史料的相互對照及驗證,是研究者非常重要的功課。 至 於戰爭遺跡的實地調查,也需要大量時間親自探訪才能獲致第一手資料,並且與文獻上的記錄加以比對。在本書的研究調查過程中,意外發現許多飛行場相關設施在 終戰後七十年的時間點都依然健在,可說相當不可思議。由於這些戰爭遺跡至今大多仍未獲得文化資產指定的保護,因此透過本書的介紹與初步調查,或可提供國內 對於軍事遺產的保存有更進一步的推展。不過,因為有不少日軍當年的飛行場在戰後一直維持軍事基地的身份,故調查時僅以極少數的基地開放機會作初步審視與研 究,許多非開放區則仍有眾多謎團無法解開。而因為顧慮到非常多的軍事遺址仍位處於軍事基地內,或者仍為機敏之用地,故本書在寫作與調查時,均避開這些地 帶,以免帶來困擾。然而,在國內不斷裁軍,連軍事用地也不斷釋出的情況下,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視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若未經調查就全面摧毀騰出空地,則 將是文資保存上的重要損失。 今 年正好是終戰七十年的時刻,在台灣長期以來缺乏尊重多元史觀與庶民記憶的情況下,往往僅紀念「對日抗戰」這樣的觀點,導致不少民眾竟然還有二戰時是日軍來 轟炸台灣的荒謬歷史記憶,完全忘記中華民國空軍與美軍對台的空襲。相對於此,為了與上述這樣的大中國史觀抗衡,日軍在台灣的建設,往往也容易被以訛傳訛地 過份誇大,來凸顯對日抗戰史觀的偏狹。其實,回歸歷史層面,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應該才是面對不同過去的正面態度。而對於台灣在二戰中所留下的戰爭文 化遺產,則不應該當成「日帝餘毒」地剷除,而應該好好保留來警惕戰爭的苦難與追求和平的努力。希望這本書的完成,能對台灣戰爭歷史的研究,以及軍事遺產的 保存上有所助益。 本書目錄如下: 自序 vi 卷首語 x 第一章 台灣航空發展黎明期的飛行場與著陸場 1 台北練兵場→台北(南)飛行場 2 屏東飛行場→屏東(南)飛行場 12 鹿港著陸場→鹿港飛行場 [...]

【民報專文】蔣介石:美國人扶不起的阿斗!(上)

$
0
0
獨傲村夫 2015-08-28 15:10 【專文】蔣介石:美國人扶不起的阿斗!(上) 蔣介石領導對日抗戰,靠美國贏得勝利,4年後卻失去中國。他是美國人扶不起的阿斗。 過去在國民黨威權統治下,台灣人被洗腦,誤把蔣介石當作偉人,這個到現在國民黨徒子徒孫仍頂禮膜拜的「偉人」,不是領導抗日有功嗎?為何中國人把他踢出中國?不僅如此,在二戰時期與戰後,蔣介石還是美國政府極力扶持的中國領導人,為何他兵敗如山倒?流亡台灣? 英國的歷史學者柯洛其爾(Brian Crozier)在1976年出版的著作《失去中國的這個人》(The Man Who Lost China),揭露了二戰時期,重慶高官生活糜爛,忘了在抗戰;蔣介石用的除了孔宋家族成員外,就是一堆奴才;並說蔣「妄自尊大,圍繞他身邊是腐敗唯唯諾諾的奴才」(Chiang was vain, surrounded himself with corrupt yes-men)。由於器量小,只用奴才,無膽改革,僥倖靠美國贏得抗戰,在國共內戰,成了魯蛇(loser),輸掉中國! 蔣介石在1927年北伐統一中國後,成了中國的領導人,建立了國民黨政權,但實際上僅控制二個省,部份控制八個省,其他十八個省都由軍閥控制,處於獨立或半獨立狀態。他領導的國民黨是什麼貨色的黨?CC派(陳立夫、陳果夫)、藍衣社、政學系、黃埔系以及地方官僚與地主,這群狐群狗黨壓榨農民,廣大的農民貧窮困苦,成了共產黨革命的溫床。1932年當時美國駐中國外交官克拉布(Edmund Clubb)就他對中國社會的觀察,斷言國民黨「既可能被日本人趕下台,也可能被共產黨趕下台。」 1933年美國駐華大使納爾遜.詹森(Nelson Johnson)曾要求國民黨做土地與稅務改革,以便抵消共產黨的號召力,遭到當時的財政部長孔祥熙拒絕。克拉布頗有先見之明,國民黨這個腐敗的政權,雖然羅斯福力挺,仍然註定要被中國人唾棄! 美國歷史學者約翰.梅森(John W. Mason)在其著作《冷戰》(The Cold War: 1945-1991)指出,羅斯福全力支持蔣介石,導致「對中國情勢嚴重誤判 ,未曾發覺自己過去投注大筆資金和武器所支持的,卻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失去民心的政權!」 二戰期間,羅斯福成立了「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為了打敗希特勒,曾提供蘇聯一百多億的援助;為了拉攏蔣介石對日作戰,也給了蔣政權至少三十億。羅斯福1945年死後,繼任的杜魯門繼續提供援助。前後援助的總額難以估計,但全被國民黨揮霍一空,投資全部泡湯! 蔣政權打仗,美國當提款機 亞利桑那大學歷史教授沙勒(M. Schaller),依據美國的外交檔案,寫了一本書《美國十字軍在中國》(The US Crusade in China),詳述美國政府在二戰時期與戰後,在中國所扮演的角色。 根據沙勒的剖析,美國想利用蔣政權抗日,蔣則藉著與美國結盟,撈取大筆金錢、武器、戰略物資以及軍事人員的協助,取得在中國最高的權力。蔣的部屬與各地擁蔣的軍閥,貪污圖利;蔣把自己的權位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消極抗戰,保存實力。而共產黨則藉抗日組織農民,壯大自己的實力,國共明爭暗鬥抵消了抗日力量。美國人既要幫中國人抗戰,也要幫中國人調停內戰,中國內部的矛盾,成了美國人的問題。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蔣軍節節敗退,躲在重慶,以四川的天然屏障來保住政權。二戰時期,中華民國號稱有380萬國軍,蔣直接指揮的只有30個師,其他都是雜牌軍,大部份是素質低、缺乏訓練,沒有什麼戰力的部隊。蔣依照司令官對他的忠誠度來分配經費與物資,部隊的薪餉則由將領任意發放。軍餉係以人頭計算,因此各省軍頭到處抓農民當兵,造假名冊,謊報人數;多餘的軍餉放入自己的口袋,趁機牟利。 蔣政權除了要維持政府的開銷,又須養龐大的軍隊,因此蔣介石需錢孔急,美國成了蔣政權夢寐以求唯一的提款機。 1940年9月,蔣駐華盛頓的特使宋子文,向美國提出貸款至少五千萬美元的要求。美方只願意給二千五百萬,這筆貸款並未註明作為軍事開銷。到了11月,宋子文又向美方要求2至3億的貸款,不過可以先給1億。當時因為日本承認南京的汪精衛政權,宋向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暗示,假如沒這筆貸款,蔣政權會垮台,宋的伎倆果然得逞,羅斯福隨即指示摩根索批准這筆貸款。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消息傳到重慶,蔣介石大喜過望,國民黨官員歡欣鼓舞,開香檳慶祝,彷彿獲得一次偉大的勝利!中國作家韓素音回憶當時的情景時,寫道「美國終於跟日本打起來了,終於打起來了!中國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了,美國的鈔票與裝備將源源不絕而來,五億美元,十億……」 蔣介石覺得他的政權有希望了,一方面他可以取得美國大筆資金、飛機大砲,增強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又有美國人幫他跟日本打仗,真是兩全其「美」。1942年派宋子文到華盛頓向美國伸手要錢,要求貸款10億美元,摩根索覺得宋獅子大開口,摩根索開出的條件是,由美國直接發軍餉給士兵,「每月貸款一次,只要士兵在哪裡打仗,他們就能拿到錢。」但是美國要派員查核人數,宋子文不答應。美國大使高斯(Clarence Gauss)要求蔣介石說明10億美元的用途,蔣回答「美國給錢就是了,咱們自有用途。」 摩根索後來同意給5億元的貸款,蔣政權收到貸款後發行公債,只准有錢有勢的大官、銀行家、地主購買,宋美齡、宋藹齡各買了500萬美元,宋子文也買了500萬,撈了不少錢,都轉到私人帳戶。宋子文還成立「中國國防物資供應局」,專門經手美國援華物資,從中抽取佣金,中飽私囊。 史迪威:蔣是一條貪婪的響尾蛇 1942年日本進軍緬甸,為了因應日軍的攻勢,美國將東線的戰場,規劃為中緬印戰區,蔣介石為了爭取美援,請求華盛頓派個將領到中國,協助對日作戰。蔣介石原來希望美方派一個對中國不了解、只顧不問的顧問,沒想到美方派一個「中國問題專家」中的專家,這個人就是史迪威將軍(Gen. Joseph Stilwell)! 史迪威瞧不起蔣介石,討厭宋美齡,曾試圖指揮中國軍隊抗戰,可惜沒成功。 中文說寫流利的史迪威,原本想指揮中國軍隊作戰,蔣介石卻只讓他當個毫無實權的參謀長。到中國以後,他發覺軍權握在蔣介石手中,根本指揮不動中國軍隊,而蔣的嫡系以及雜牌軍,毫無戰力可言,除非進行軍政改革。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中國現有的政治與軍事組織事實上是無可救藥的」,他向蔣介石遞交照會,要求徹底改造蔣的武裝部隊,讓蔣頗不是滋味。 史迪威認為,要改變無可救藥的蔣政權,只能靠外力,要嘛被日本打敗,要嘛在美國人主持下改組中國軍隊;中國要戰勝日本不在於空軍以及先進的武器,關鍵是軍事改組!他曾請求華府支持他的計劃,由他來擔任中國戰區總司令,不要讓他屈居蔣的參謀長或顧問。蔣認為史迪威要奪取他的軍權,干涉中國內政,極為不悅,甚至揚言退出戰場,與日本媾和,與史迪威的關係鬧得很僵。1942年7月,蔣派宋子文去華府打史迪威的小報告,要求美國召回史迪威。 推薦史迪威去中國的馬歇爾將軍,與宋子文見面時,憤怒的表示,美方不會召回史迪威,即使換人,他也會擔任同樣的任務。當時史迪威掌控美方所有對中國的軍事與物資援助。這次事件發生後,史迪威在日記中,形容蔣是「一個渺小的獨裁者」,指揮不動地區雜牌軍的「小笨蛋」, 「一條貪婪、頑固、醜惡的小響尾蛇」, 在他的總部稱蔣是「小人」,「必須除掉這個壞透的傢伙,讓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來領導」。後來他曾經考慮找陳誠、或地區的軍閥,但是他發覺他們都是庸才,成不了氣候。 由於中國沿海省份均被日軍控制,美國援華的物資都經由滇緬公路運進中國,有的物資半途就被搶劫,有的被私吞變賣,有的則因蔣政權的行政效率低,拖延了運送時間,還沒運抵終點,物資就已損壞。據估計有3億8千萬美元的物資,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史迪威極為火大,一度考慮建議美國停止援助。 時代雜誌多次以蔣介石作封面人物,吹捧蔣是世界級領袖。 時代雜誌捧蔣,河南飢荒驚心 史迪威看透了蔣介石,美國駐華外交人員,也都知道蔣政權貪污腐化;但是華府內部也充斥著擁蔣派,認為蔣在中國的地位無可取代,而蔣政權也利用教會團體強力遊說羅斯福政府,宋美齡則利用她與《時代雜誌》老闆亨利魯斯(Henry Luce)的關係,幫蔣介石搽粉化妝。時代多次以蔣當封面人物,編造假故事,把蔣吹捧成抗日英雄,世界性的領袖,中國是戰時「四強」之一,邱吉爾對此嗤之以鼻,說那絕對是笑柄(an absolute farce)! 諷刺的是1943年河南省發生大飢荒,《時代雜誌》與《生活雜誌》的美國記者白修德(T. H. White)實地採訪,目睹至少300萬農人餓死悲慘狀況。當時國民黨軍隊見死不救,還封鎖關卡防止災民外逃他省,而日軍卻撥出軍糧救濟即將餓死的農民。他寫道「假如我是河南農夫,我肯定會像他們一樣,加入日軍協同抵禦中國軍隊」,「這個國家真的死了,不是死在肉體的生命,而是死在人心。」,白修德當時鐵口直斷,這個對外無力抗戰,內政弊端叢生的政權註定要滅亡! 1942-1944年河南大飢荒,農民啃草根吃樹皮充飢,餓死的農民超過300 萬。 白修德看穿了蔣政權邪惡的本質,然而當時駐重慶的美國人也不乏捧蔣LP之輩。如幫中國成立「美國志願航空隊」的陳納德,藉著美國海軍部成立「中美合作所」(SACO)之名義,提供武器裝備給蔣的特務機構,幫蔣訓練祕密警察,與特務頭子戴笠情同兄弟的海軍少校梅勒斯 (Milton Miles)。 另外還有一批外交官,如謝偉思(John Service)、戴維斯(John Davis),為了不讓蔣予取予求,獨享美援,主張美國也提供美援給共軍,以交換他們對日作戰,條件是他們必須由美軍指揮,蔣指責他們是中共的同路人。 隨同蔣參加開羅會議的美駐華外交官戴維斯,在回憶錄透露,邱吉爾曾試圖讓蔣氏夫婦去觀光,不讓他們參加會議,可惜沒成功,否則哪有什麼「開羅宣言」! 外交官不敵特使,史迪威被踢出局 1944年3月,日軍猛烈進攻中國東南省份,中國軍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奪取了陳納德在那裡設立的空軍基地,中國戰場起了很大的變化。同年7月,羅斯福派副總統華萊士(Henry Wallace)前往中國,蔣政權給華萊士的印象是「落後無知的政府」,華萊士返回華府後,告訴羅斯福「廣大的民眾普遍不喜歡國民黨政府」,「蔣並沒有治理戰後中國的智慧與能力。」 由於日軍攻勢凌厲,使得美方不得不考慮解除蔣的指揮權。羅斯福發了一封電報給蔣介石,提醒蔣注意「危急情勢」,因此,有必要讓史迪威「指揮包括共軍在內的中國軍隊與美軍」,蔣則以拖延戰術回應美方的要求,說要給史迪威一點時間去熟悉中國軍隊的指揮系統,而羅斯福最好派一位私人特使來協調中方的軍事與政治決策,羅斯福派了一個百貨連鎖店的總經理當特使,這個人就是赫爾利(Patrick Hurley)。 赫爾利這個性情古怪,對中國也不是很了解的商人,一到中國,即跟蔣祕密合作,反對史迪威取代蔣,成為中國戰區總司令。蔣透過赫爾利轉達要求羅斯福召回史迪威,赫爾利告訴羅斯福,必須做出抉擇,不是支持一位可以一腳踢開的將軍,就是支持一位 「不可或缺」 的中國領袖。赫爾利在10月10日給羅斯福的信中說:「如果你維護史迪威,你將失去蔣介石,也會連同失去中國。」 10月18日,羅斯福決定召回史迪威,任命魏德邁將軍出任中國戰區美軍司令兼蔣的參謀長。史迪威在日記中罵羅斯福「老軟腳蝦給我致命的一刀」,10月21日,帶著滿腔憤怒離開中國。羅斯福這位只相信自己的特使,不相信外交官的總統,選擇蔣介石這個阿斗,美國全面支援他銀彈跟子彈,最後還是失去中國! ── 未完待續 ──

戰時的臺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專訪《總力戰與臺灣》作者近藤正己

$
0
0
September 3, 2015 臺大出版中心 訪問記錄:翁稷安(臺大歷史所博士) 近藤正己教授的《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於去年十月在臺出版中譯本,是臺灣歷史學界的盛事。這部寫成近二十年的研究,如同吳密察教授所 言,「仍是日本殖民時代後期臺灣史必讀的鉅著。」在中譯本問世之後,終於能跨越語言隔閡,呈現在華文讀者面前,必將激起學界更多的對話和討論,提供人們對 於臺灣的過去與當下,更深入的理解。 臺大出版中心藉著近藤教授近期來臺參加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辦「戰爭與臺灣社會」學術研討會的機會,安排了一次訪談,希望能讓讀者更認識《總力戰與臺灣》以及這本書的作者近藤正己教授。 《總力戰與臺灣》中譯本收錄於吳密察教授為臺大出版中心主編的「臺灣研究叢書」,在訪談的過程中,吳密察老師也同在現場。吳密察老師雖未直接加入對 談,卻不忘提醒讀者,近藤教授此書最關鍵的創見,在於從日本帝國整體的架構,去理解其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重新審視了既有的歷史解釋。近藤教授能提出那麼多 深刻的問題和觀察,在吳密察老師看來,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在史料上堅實的基本功夫,這往往是今日「資料庫世代」的研究者所缺乏的。 從近藤教授和吳教授兩位老師的互動,可以感受到兩人間深厚的情誼,更能得見作為同世代的學者,他們對於學術的熱情與堅持,這份強烈的情感或許才是推動學術研究不斷前進的最大動力。 以下是這次訪談的內容紀錄,盼望能透過這份文字的整理,傳達我們在訪問過程中所體會到的那份熱情與堅持。 問:想請近藤教授您談談當時為何會對《總力戰與臺灣》中的相關課題感到興趣?當時所面臨最大的困難和挑戰為何? 我開始思考這個議題,是因為當時在日本的臺灣研究中,對於1930年代後半到1940年代的歷史幾乎沒有先行的研究。戰前所出版的《臺灣總督府警察 沿革誌》及井出季和太的《臺灣治績史》等臺灣總督府方面的書籍,都僅敘述到1930年代中期。對於「戰時的臺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成為需要填補的空白。 也正因為幾乎沒有可以參考的研究,不得不從摸索的狀態出發。在日本,我先看了日本政府、日本軍的內部資料,但是不太完整,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我先 從閱讀新聞報紙開始。在日本國內,我可以閱覽到《解放日報》、《大公報》等報刊,但對於1940年代的臺灣新聞、雜誌,則沒有專門收藏在一處可供閱覽的圖 書館。比如《臺灣日日新報》我還是在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即今日國立臺灣圖書館前身)讀到的。因此,在追索這個研究題目上,最大的問題是史料的發掘。也透 過對史料搜尋和閱讀的過程,一步步建立起對戰時臺灣的理解。 問:《總力戰與臺灣》出版於1996年,經過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後,學界在相關議題上有什麼後續的開展和變化,值得有興趣的讀者注意? 這段時間內,已有不少新的相關研究問世,比如說這幾年已陸續出現利用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臺灣銀行等檔案資料進行的專題研究;然而,從整體角度對臺灣 總督府進行討論的研究則還沒未出現。同樣地,能夠概觀整個1930年代後半到1940年代前半的臺灣史作品,亦尚未出現有依據新史料而成的研究。 不過,我在《總力戰與臺灣》第二部所討論的問題,學界已有後續的成果,例如何義麟教授的《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東 京大学出版会,2003年)此一傑出的著作,書中描繪了所謂的「半山」們回到臺灣後,所面對的臺灣政治狀況,可以加深我們對「光復」後臺灣的理解。 問:您曾在1970年代末來臺灣求學,並和臺灣許多重要的臺灣史研究者交往,能請您談談您和臺灣和日本之間臺灣史研究者的互動? 現在在日本的臺灣研究者,幾乎都和戰前的臺灣統治或臺灣研究,沒有人際上的關聯,現在的日本臺灣學會在1990年代才成立,是從戰後長期研究上的空 白所出發。對我們在第二次大戰後出生的日本人來說,戰前的日本近代史,尤其是殖民地統治的歷史,以自己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重新看待,是不可欠缺的工作。 與臺灣的臺灣史研究者往來,也與戰前的大學研究者不一樣。現在歷史學界的臺日關係和1970年代時截然不同,當時臺灣在蔣家的威權統治下,一般日本 學者不願意來臺灣,關心臺灣社會的學者非常少。但在1970年代以後,臺灣的民主化運動興起,日本的年輕人開始對臺灣產生興趣。就這樣,從1970年代到 今天,我們戰後世代的研究者和臺灣人研究者間建立了「友好」的關係,這個「友」不是單線的,是有好幾個層次的,聯絡密度相當的濃厚。 問:想請問您現在所關注的研究方向? 這幾年我進行的研究,一是臺灣總督府官僚──內海忠司的研究。因為我們找到了他的日記,內容從大學時代到官僚時期,一直延續到戰後,十分龐大;此 外,還發現了他出任官僚時的行政資料等等。現在已經出版了二本,內容自1929年到1945年。除了將日記完整的翻刻成活字外,還邀請幾位相關的學者,共 同研究殖民地官僚當時的統治現場,嘗試由日本殖民地官僚的行動和想法,去看待殖民地統治。 另外,此次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共同召開「戰爭與臺灣社會」學術研討會。我將發表〈「殖民地戰爭」與在台日本軍隊」〉,論文 中將帝國主義國家在執行殖民地統治時所用的武力手段,命名為「殖民地戰爭」,來和一般國家與國家間的「戰爭」作為區別,並討論了由臺灣總督指揮,與武裝抗 日運動對決的軍隊。所以,抗日武裝運動以及配置在臺灣總督下的日本軍,是我目前最關心的研究課題。 明年四月起,我想將從事研究的地點從日本移到臺灣,進行以前所沒辦法做的田野調查。因為在1970年代,我當時無法進入原住民生活的地域,現在我很希望能和臺灣的年輕人一起去進行這項田野調查。 問:今年是中日戰爭結束七十週年,對今日的人們來說,您覺得對殖民地臺灣或太平洋戰爭的歷史,進行研究和思考,意義何在?可以帶來什麼啟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社會遭遇到的第二次總力戰,總力戰就如我在書中所表明的,殖民地宗主國要求殖民地人民協力作戰,而作為協力的代價,不得不給予 殖民地人民在政治上的權利。就這點而言,對總力戰的勝利者,比如英國、法國亦是相同的。戰爭的結果,使得殖民地的形式從地球上消失,就這樣意義來說,也可 以將此戰爭定義為帝國主義與殖民地的戰爭。因此,殖民地研究、戰爭研究以及後殖民主義研究等等,對二十世紀的歷史研究,尤其是對臺灣研究來說,都是基調的 主題。 問:您在《總力戰與臺灣》一書中,以「同化」和「光復」構成了第一部與第二部兩個不同的世界,並在中文版的序言提及,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是戰後「臺灣政治狀況的出發點」。想請問您採取將兩者並置,一同觀察的用意? 帝國主義諸國的殖民地統治類型,有以英國為代表的「自治」型,和以法國為代表的「同化」型。戰後的殖民地解放類型,大多數是「獨立」的形式,臺灣則 是「光復」的形式,是回到殖民地化以前的狀態,情況較特殊。「同化」及「光復」皆非在日本殖民地下的臺灣人自己所能選擇的,就這意義來說是「他律的」。臺 灣人在戰後需面對並處理日本殖民地統治時的「同化」,以及戰後新的中國的「光復」問題。 若說臺灣人有歷史包袱,那就該是「同化」和「光復」吧。也因為如此,我認為如使用「同化」及「光復」的概念來論述,就能將1945年臺灣人的處境表達出來。 問:您在書中觸及霧社事件後殖民地政府在理蕃政策上的改變,您對原住民的研究相關領域的後繼者有很大的啟發。作為該領域的先行者之一,您對現在思考這議題時有什麼建議? 我在臺灣留學的1970年代,臺灣大部分原住民的居住區域,除了少數觀光地外,不要說是外國人,就連漢人也很難進入臺灣的原住民社會。因此,我對原 住民的理解,都是經由臺灣總督府的《理蕃之友》、《高砂族調查書》等龐大的史料,以及各村落所留下的須知簿、戶籍簿等官方記錄而來的。我們作為研究者要書 寫或詮釋民族及地域的歷史,對於以往統治者所留下的記錄,一方面要面對它,將它當作歷史史料來看待;另一方面還要離開它,要擺脫統治者原有的意圖,進行重 新解讀的作業。 問:您在《總力戰與臺灣》一書中,使用了吳新榮日記的資料,後來也參與內海忠司日記整理的工作,對於您來說,日記作為史料優勢和限制為何? 日記,能將所研究時代的人的心聲傳播給現代的人,尤其對外國的歷史研究者而言,那是理解構成當時社會的人們內心動向的第一級史料。 吳新榮的日記是透過一位地方上醫生的眼睛,傳達給我們當時臺灣地方社會的動向。對我來說,當吳新榮在面臨「改姓名」時,從他的日記裡,我可以讀到他 那動搖心中的變化。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林獻堂、黃旺成等日記陸續公開,這些日記的出版成為臺灣史研究上不可缺少的史料。又或者像殖民地官僚內海忠司的日 記,可以作為檢證(或檢視)身處殖民地統治最前線現場,對於臺灣史研究應該有一定的貢獻。 問:最後您有什麼想對臺灣讀者或年輕一輩研究者說的? 前面提到,明年起我就預定將研究的地點移到臺灣,除了看臺灣總督府檔案,也想到臺灣各地進行田野調查。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和臺灣的青年和年輕研究者們交流、談話,也想從這些年輕朋友處學習許多東西。 現在日本大學生最為關心的,是香港的民主化運動、臺灣的太陽花學生運動,以及現在臺灣高中生所關注的教科書問題等。我也對香港及臺灣的學生們對於將 來抱有什麼樣的遠景非常關心。這些年輕人心底所抱持的新希望,以及這個社會到底將如何回應這些期待,我認為是今後東亞新世代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每一個時代,開拓、創新的都是年輕人。不論是去年的太陽花運動也好,近期高中生所發起的反課綱微調運動也好,我相信臺灣的新世代、年輕人懷抱著對下一個時代的遠景,下一個時代的藍圖。 我很高興能和這些臺灣年輕世代的人一起看臺灣歷史。謝謝。

二戰末期美本計劃轟炸台灣 傳是羅斯福接受麥帥建議才放棄?

$
0
0
民報編輯部 2015-09-28 09:43 二戰末期美本計劃轟炸台灣 傳是羅斯福接受麥帥建議才放棄? 羅斯福在夏威夷檀香山開會時接受麥克阿瑟將軍的建議「棄攻台灣」。圖中為小羅斯福總統,左右各為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圖:取材自維基百科) 7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聽來遙遠,但當年一舉一動都決定台灣命運!近期美國故總統羅斯福後人訪台讓2件重要史料曝光,包括美討論棄攻台灣的會議相片,讓台灣免於大規模死傷? 8月底,3位美國故總統後人,包括羅斯福孫子大衛羅斯福、杜魯門長孫克里夫頓杜魯門丹尼爾及艾森豪孫女瑪莉艾森豪, 特地來台接受頒贈「抗戰勝利紀念章」。 訪台前大衛羅斯福還找出對台灣非常重要的史料,包括羅斯福總統親簽同意100名飛行員赴華操作P-40戰機秘密備忘錄影本、羅斯福總統於檀香山召開戰略會議照片,以及「開羅宣言」原稿影本,其中前2項是過去未見。 資深外交官向媒體說明,1941年空軍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 」P-40戰鬥機群,首戰來犯的日軍轟炸機群,贏得勝利,但陳納德其實在美軍官階不特別高,令人好奇怎麼有權找100架飛機、100位飛行員及數百位工程師投入中日大戰?這背後一定有人! 果然,如今從羅斯福的孫子提供這封羅斯福總統寫給美國軍方的秘密文書,證實了是羅斯福總統批准助戰的。 另一個則是羅斯福總統在檀香山召開戰略會議照片,這個會議決定了台灣命運;資深外交官說,1943年美國構思在太平洋反攻,但當時不同軍種將領對選擇攻打何處看法不同,1944年羅斯福總統飛到夏威夷召開會議 ,把麥克阿瑟上將及海軍將領尼米茲找來開會,後來羅斯福總統接受麥克阿瑟的建議棄攻台灣,讓台灣避免大規模死傷。不過,由於這場會議非常機密沒有文字紀錄,但大衛羅斯福找到會議相片,把攸關台灣命運的相片複製品送到台灣,特別有意義。

樟腦王國的黃金年代:日本時代臺灣的山林與貿易

$
0
0
2015年春天,我到擎天崗踏青,一如往常地跟著規劃的步道走到了金包里大路門口,結果無意中在大門門口左邊發現一座基石,正面刻著「大正十一年六月建置」、背面是「造林地第十九號」、側面是「專賣局」。 看到這座基石,我當下就知道這個造林地指的是「樟樹造林」,因為這是專賣局唯一負責過的造林業務。對於一個正在研究臺灣近代樟樹造林史的我,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大正十一年,在樟樹造林史上是一個甚麼樣的時代?臺灣樟樹造林造到了甚麼樣的程度?還有,為甚麼要在這種綠草如茵,一看就感覺非樟樹生存的地帶造林? 這些問題立即在我的腦海中一湧而出。若要了解這一切,必須回到曾有樟腦王國之稱的臺灣的那個年代說起,因此就讓我話說從頭吧! 眾所周知,日治時期的臺灣樟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海外貿易產品,不僅稱霸了整個海外的樟腦市場,也是挹注臺灣財政的金雞母之一。為了掌握此產品的販賣權,1899年臺灣總督府實施臺灣樟腦專賣制度。只是,在實施前,臺灣總督府早已派人調查過臺灣的樟樹狀況,根據當時人的調查結果,只有一個字:慘。 臺灣樟樹蘊藏豐富,清 代早已有人砍伐樟樹。當時人技術不純熟,對於樟樹老實不客氣地濫砍濫伐,地面上也都是未利用完全的枝幹。所幸的是,這些情況大多集中於中低海拔地帶,較高 海拔地區還有很多樟樹存活。意識到這種情況,也同時了解到樟樹是維持臺灣天然樟腦貿易的根本,1900年開始,臺灣總督府正式推動臺灣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造 林:樟樹造林。   樟樹造林由當時殖產局統籌,並交派各地方廳負責作業。只是一開始情況並不如預期,最主要原因是殖民政府對於臺灣環境不熟悉,加上作業者沒有具備專業 的種樹知識,所以從1900年到1906年之間,造林情況都不太穩定。甚至,在此期間,1905年臺灣遭受洪水侵襲,加上蕃害等因素,臺灣樟腦製造情況整 個一落千丈,大大地影響樟腦輸出情況。 不過,根據市場法則,產品供應量減少,消費量不減甚至增加時,價格就會提高,因此1906年、1907年腦價反倒爆騰上漲。見此情況,臺灣總督府立 即又再編列造林經費,以擴增造林規模,同時也頒布造林的作業標準,統一作業規格。結果在1907年後,樟樹造林的情況漸有起色,但整體而言,仍舊不穩定。 不過,在1912年以後,情況為之改變,一場堪稱造林之盛世即將來臨。 1909年臺灣海外樟腦市場復甦,樟腦需求增加,1908年庫存的樟腦完全銷售一空,到了1910年,樟腦甚至供不應求,臺灣天然樟腦的行情不斷看 漲。為了不讓樟腦價格過高,影響消費者購買價格較低的中國樟腦和合成樟腦,臺灣總督府刻意控制價格。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樟樹的需求隨之增加。 過去成效不佳的造林狀況已經無法應付眼前的需求,於是臺灣總督府針對樟樹造林,採取一連串的改革。 首先是在專賣局下建立一個專職樟樹造林的行政組織,於是從1911年到1917年之間,依序在新社、羅東、坪林、集集、新城等五處設立樟林作業所, 結果全台除了東部和南部以外,都有專賣局附屬的樟樹造林單位。其次,1913年起,專賣局挹注大量經費,推動十二年造林計畫,結果從1913年到1917 年五年間,造林約48平方公里,遠超過1900年到1910年十二年間的41平方公里。 1918年起,臺灣樟腦面臨另一項考驗。這個考驗始終影響臺灣樟腦的貿易,甚至最後將臺灣樟腦的龍頭地位拉了下來,那就是優良的合成樟腦,已被德國人成功研發。 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外貿易被協約國封鎖,他們幾乎無法進口天然樟腦,只能趁此機會加緊研究合成樟腦,經不斷改良後,終於成功製造出品 質優良的合成樟腦。一戰結束後,開始擴張海外市場,臺灣樟腦又再次如臨大敵,不過,此時臺灣還普遍認為合成樟腦應一如往常那樣,無法敵過天然樟腦,殊不 知,改良過後的合成樟腦已今非昔比,正如洶湧的浪濤般席捲而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本的計畫已不合用,專賣局以十二年計畫為根本又研擬出新的計畫,同時挹注更多資金提高造林面積。接著,將造林區域擴張到深山和南 部地區,依序於甲仙、恆春、南庄、大湖設立樟林作業所。此外,還進行樟樹調查、培育新樟樹品種等等舉措,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樟樹蘊藏量,以作為天然樟腦的 資源庫,俾與合成樟腦進行對抗。 1920年1月13日專賣局新設「造林課」,以統一樟林作業所與地方廳的樟樹造林事業,至此,臺灣樟樹造林事業可說已經到達巔峰的狀態,造林課的設置乃代表此黃金時期的標誌。   不過,所謂的巔峰,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那是即將衰落的暗示。 由於合成樟腦在海外不斷擴張,臺灣海外輸出腦量不斷減少,1919年1037.07公噸,1920年644.4公噸,1921年時已減少到 589.62公噸,不僅如此,1920年代戰後日本的經濟恐慌也影響了臺灣。而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1923年日本又爆發關東大地震,日本陷入 了經濟危機。 在此情況下,臺灣總督府就算想振興臺灣樟腦產業,也欲振乏力。於是開始削減樟樹造林的經費,1922年種植面積從計畫的50平方公里減少到20平方公里,到1923年又減少到只剩5平方公里。樟樹造林的黃金盛況一去不復返。   1922年(大正十一年)這年,我想對於專賣局來說,可能對造林還是充滿著許多希望吧,甚至想再回去過去那段榮光,於是它擴張林地,想努力種樹來力 抗合成樟腦。只是,他卻選擇一塊碧草如茵,完全不適合樟樹生存的擎天崗造林,或許說明這年樟樹造林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如果不是調查人員有失專業,就是專賣 局已經無計可施。 這十幾年來,它挹注大筆資金,努力擴張林地,提高樟樹種植數量,但最後仍無法抵擋時代的浪潮。科學的進步一日千里,在實驗室頂多一些時日就可用合成 化學技術製造的樟腦,遠遠勝過需要造林至少三十年才能提煉的天然樟腦,這在效率上實在差太多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國家也沒那個閒錢投資一個風險極高的事 業。 爾後的日子,合成樟腦逐漸擁有市場,雖然市場佔有量還是無法超越台灣樟腦,但臺灣總督府也不得不開始檢討樟腦的製造問題。那些經濟上的打擊,或許也是上天的好意,藉此告訴專賣局:你該另尋出路了。 1924年12月專賣局局長宇賀四郎意識到了這點,開始整併裁撤專賣局中有關造林的業務,最後廢除了那個黃金年代的標誌:造林課。 參考著作: 楊騏駿,〈日治前期臺灣樟腦業的發展:以產銷為中心的觀察(1895-1918)〉,臺北: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臺灣樟腦專賣志》,台北:編者,1924。 陳國棟,〈臺灣的非拓墾性伐林,約1600-1976〉,收入劉翠溶、伊懋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頁1017-1062。 September 23, 2015張家綸

現在養蚊子的恆春機場,竟然是太平洋戰爭開打第一天就登場的重要飛行場……

$
0
0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最近媒體報導,恆春機場養蚊子,去年到現在沒有載過一個客人! 『斥資5億元興建的屏東恆春機場,從去年9月到現在沒有一架飛機起降,民航局將在明年下半年對存廢做出決定,但恆春機場有如地方的神主牌,縣長潘孟安及地 方民意幾乎一面倒地要求政府再投資擴建跑道,甚至升級為兩岸直航機場。』『2004年1月機場啟用時非常風光,2005年7月海棠颱風過後,等待候補的有 1千多人,擠爆機場,但之後多數都是像這樣空蕩蕩的。』 原文網址: 整年沒班機起降…恆春機場養蚊子 屏縣府喊擴建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004/574415.htm#ixzz3nbeQzawJ 這座蚊子機場,真如記者報導的,是2004年1月才啟用的嗎?其實,這座機場歷史可久咧,而且在政府慶祝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此時,不要忘記,其實它是台灣 本島最南端的機場,在日本發動偷襲珍珠港時,同步也運用了這座機場開啟南進攻擊菲律賓的軍事行動。這座去年到現在沒有民航飛機在飛的機場,卻是二戰史上, 太平洋戰爭開啟首日就登場的重要地點! 恆春飛行場的興建時間,雖然國軍戰後接收資料寫的是1943年8月,但推測真正的開始使用,是在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從一份第4野戰飛行場設定隊(輝第9951部隊)的略歷中可以看出,該部隊於1941年9月2日從大連港出發,於9月5日在台灣鳳山港上陸,從事屏東、佳冬與恆春飛行場的「設定作業」,因此可以推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軍方就已經為了南進而在整備恆春飛行場。此外,在日本發動珍珠港事變的同時(美國夏威夷時間1941年12月7日,台灣與日本時間1941年12月8日),亦有飛機從台灣起飛往南攻擊菲律賓之任務。此次行動中,恆春飛行場做為台灣最南端的飛行場,相當程度提供了日本軍方在往南行動時,飛機油料補給上的關鍵協助。 以日本軍方較為機密的軍事行動紀錄來說,日本的國立公文書館 (National Archives of Japan) 之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資料庫內,留存的海軍「飛行機隊戰闘行動調書」,便紀錄著海軍航空隊如何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首日,在恆春飛行場的燃料補給下執行菲律賓攻擊行動。 在開打的首日,也就是昭和16年 (1941年) 12月8日,日本發動珍珠港奇襲之時,同步在台灣由日本海軍的高雄航空隊 (簡稱「高雄空」,駐地為今空軍岡山基地)、台南航空隊 (簡稱「台南空」,駐地為今之空軍台南基地)、鹿屋航空隊 (簡稱「鹿屋空」,開戰前移往高雄岡山)、第1航空隊 (一空) 與第3航空隊 (三空),出發前往菲律賓呂宋島攻擊美軍的二處航空基地 (Clark與Iba)。 由於日軍在開戰前已經反覆模擬與訓練整個攻擊流程,故此次任務從岡山出發的飛機大多能在油料足夠的情況下安返高雄空在岡山的基地,反而是台南空的部分有些因油料問題,必須利用恆春作為燃料補給之中繼站。 依照台南空的「飛行機隊戰闘行動調書」顯示,攻擊當日早晨10:45時從台南出發的36架零戰,除1架因起落架無法收起而折返,其餘在午後13:40至14:20間進入Clark基地的戰場攻擊,而後返回台灣,其中有29架都因油料問題而在17:00時降落恆春做燃料補給,才再繼續北上返回台南。 至於從高雄出發,支援三空的9架零戰,也大約在相同時間抵達菲律賓的Iba戰場,並於攻擊後返回;但當中也有5架零戰因為燃料關係,在16:20飛抵恆春降落。因此,從這些二戰開打初日的記錄,再加上隨後幾天的菲律賓攻擊行動來看,都可以清楚理解恆春飛行場作為日軍南進攻擊時的重要軍事地位。 在日本攻打菲律賓的南侵行動中,恆春飛行場因為其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有著重要的軍事戰略位置。不過如今,它成為國內最著名的蚊子機場,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更多關於恆春機場的歷史,更多台灣島內飛行場你所不知道的發展歷程,歡迎參閱「不沈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這本書。

日月潭水哪裡來? 引水隧道先人建造

$
0
0
更新時間:2015-10-04 21:40:17 【新唐人亞太台 2015 年 10 月 04 日訊】中外聞名的風景勝地日月潭,並不是天然的湖泊,西元1934年,日本政府為了在台灣中部建造電廠,開築了15公里長的引水隧道,攔截濁水溪上游,引水進入日月潭,用來發電。這段艱鉅浩大的工程,我們透過鏡頭來告訴你。 日月潭的湖光山色是遊客的最愛,但是你知道嗎,日月潭並不是原來就這麼美。81年前,有一大群「引水人」,穿山越嶺,靠著人力開挖了15公里長的引水隧道,引水形成日月潭,這項浩大又艱鉅的工程,其實是要來發電。 電廠耆老:「都要徒步、用走的,以前的人說,你要去裡面工作就要拋家棄子,這句話意思就是這樣。 」 「日月潭引水隧道工程」,是先在濁水溪源頭建造一座武界壩,攔截濁水溪水,透過引水隧道取水進入日月潭,原本規劃10年的工程,後來只花了3年多時間,在西元1934年完工。 大觀發電廠 土木組經理 張立平 :「當時是沒有日月潭的,他們就在日月潭兩個水道的地方,築一個水社壩,再築一個頭社壩,然後把日月潭攔蓄起來,變成一個日月潭。 」 日月潭的水透過這五根巨大壓力鋼管,從320公尺高的山壁沖瀉而下,進入水車,轉動渦輪機組發電,就是現在的大觀電廠,迄今已經運轉了80多年了,它提供了民生及工業用電。 大觀發電廠副廠長 葉洞源:「每個小時可以發11萬度電,我們的舊隧道,在80幾年前完成的隧道,每秒最大可以取 41公噸的水,新隧道在民國96年完成,也是一樣,也是每秒可以取 41公噸的水進日月潭。」 走在當時運輸器具、火藥的古隧道中,聽著「日月潭引水人」的故事,先人胼手胝足、堅毅不拔的精神,提供後人用電的方便。 新唐人亞太電視 蕭政忠 林沛芸 台灣南投報導

台灣人的1025惡夢

$
0
0
2015-10-27 11:50 陳茂雄 陳茂雄/曾任:考試委員、中山大學教授兼總務長、台電公司核能工程師。學歷: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博士。學術著作、國際期刊四十多篇。著有:黑卒食過河、俯仰斯土、一個中國 兩個台灣…等10餘本著作。 台灣人的1025惡夢 在殖民統治年代外來勢力積極反共,在政治民主化之後,他們不能接受台灣人可以平等參政,因而由「反共」的立場變成「親共」,勾結昔日他們口中的「共匪」來打壓台灣,台灣人還是不能過著安定的生活。(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台北市中山堂於十月二十五日有一場「慶祝台灣光復七十周年紀念大會」,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抗戰跟台灣光復是直接相關的,沒有抗戰就不會有台灣的光復。至於開羅宣言法律效力被質疑的議題,郭岱君指出,這根本不是問題,實際上看美國政府的公報,以及一九四五年後整個局勢的發展,如果沒有開羅宣言怎麼收復台灣呢? 郭岱君於1952年出生,台北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曾任史丹佛大學東亞研究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客座教授,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副教授,台灣最高政府機構新聞秘書、英文傳譯等職。由其經歷可知她是遊走海峽兩岸的統派人士,只是讓人感到質疑的是她怎麼會將「公報」當作「條約」看待,「開羅宣言」只是在開羅會議後的一份「公報」,並不是國際條約。 簽「條約」必須由當事人執行,舉行開羅會議期間,台灣的主權屬日本,只有日本有權力簽訂有關台灣主權的「條約」,邱吉爾、羅斯福、蔣介石(中國的電影說是毛澤東)三人並沒有權力處分台灣的主權,中國以「開羅宣言」主張擁有台灣的主權就像中國電影描述毛澤東參加開羅會議一樣,是大笑話。 日本於1951年9月8日,在美國舊金山的戰爭紀念歌劇院簽訂了「舊金山和平條約」,其第二條第二項就描述「日本政府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當時參加的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代表(註:不包括中國、俄國),中國國民黨政權及中國共產黨政權當然都沒有參加該項會議。顯然的,台灣的主權與中國扯不上關係,郭岱君是不懂或是硬拗? 最令台灣人受不了的是中國人稱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台灣由日本殖民地變成蔣政權的殖民地怎麼會是「光復」?台灣人與外來的統治族群完全不平等。最重要的是日治時代台灣人並不喜歡日本,可是蔣政權來到台灣之後卻促使台灣人懷念日本,代表蔣政權的殖民統治遠比日本政府的殖民統治惡劣。 台灣政治民主化之後,脫離了殖民統治,台灣人可以平等參政,只是又引進另一項厄運。在殖民統治年代外來勢力積極反共,在政治民主化之後,他們不能接受台灣人可以平等參政,因而由「反共」的立場變成「親共」,勾結昔日他們口中的「共匪」來打壓台灣,台灣人還是不能過著安定的生活。 日本對台灣的心態與對中國及韓國完全不同,日本認同台灣這一塊地,在治台後期已盡量消除族群不平等的問題,因而與台灣人之間還相當和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若沒有脫離日本,今日的台灣最壞也只像琉球一樣,但不必受到中國的威脅。郭岱君可以問問台灣人,願意過目前台灣人的生活或是琉球人的生活? 中國共產黨這一號敵人是中國國民黨所引來的,與台灣人扯不上關係,可是當台灣人脫離殖民統治時,外來勢力卻與昔日的敵人結合在一起,所以會有這種結局,是因為在外來勢力的眼中,「共匪」雖然兇惡,卻是同胞,台灣人雖然溫和,卻是外人,在這種情況下還說「台灣光復」,真的活見鬼。

偷的偷、搶的搶,這才是台灣「光復」的真相⋯生為台灣人,你不能不知道的國民黨黑歷史

$
0
0
by: BuzzBookworm 2016-01-13 文 /陳世昌 劫收日產,二十億美金戰利品運往大陸 陳儀到任後,從中國大陸帶來一大批貪官汙吏統治臺灣,各地方首長、企業首長、學校校長,清一色由外省人包辦。可是因為語言障礙,無法直接統治地方基 層,所以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迅即於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公布「臺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依此,全省各地成立村里民大會、縣市參議會,最後於一九四六年五月 一日成立臺灣省參議會,做為臨時性地方自治組織。 縣市參議員和省參議員中,有很多人能夠盡忠職守,揭發時弊。最有名的案例是省參議員王添燈和林日高舉發臺糖公司由日本財產所接收的十五萬噸白糖,被行政長官公署以洗錢的方式,輾轉流落上海出售,售款則匯入孔、宋四大家族帳戶,致使臺灣白糖缺貨,造成糖價上漲。 王添燈又舉發專賣局長任維鈞,私吞鴉片七十公斤,私運香港變賣,貪汙不法。他的勇敢舉動和忠良表現,經過新聞界的忠實報導,臺灣人給予掌聲,可是八個月後爆發的二二八事件,卻為他惹來殺身之禍。其他很多勇於質詢、舉發不法的省縣市參議員,或忠實報導的報社老闆和記者,也都在二二八事件的浩劫中,成為被殘害的地下冤魂。 世界大戰快結束的時候,日軍在臺灣儲存有足供二十萬駐臺日軍食用兩年的軍糧,還有更多準備運往南洋戰場支援前線日軍的食糧、軍需品及軍火彈藥等,價值在二十億美金以上。顯然這是中國接收臺灣的最大戰利品,當時,陳儀喊出「愛國」和「為國軍反共保臺而輸糧」的美麗動聽口號,把這些戰利品運送到大陸去支援國共內戰。那時候,在碼頭和倉庫的工人日以繼夜,把這些物資裝船外運,很多人相信這些物資在運往大陸途中,曾經「繞道而行」,被中飽私囊。 其次,一九四六年時,駐臺國軍始終維持三萬左右的兵力。軍紀敗壞,造成民怨,尤其陳儀政府官員的貪汙惡行,早已是臺灣人茶餘飯後的指責話題。陳儀不知悔悟,突然於二月間發布命令,預定於九月間開始在臺灣徵兵,臺灣青年將被徵調到「祖國」大陸去鎮壓共匪黨徒。 此令一出,立刻引發臺灣人的憤怒吼聲,陳儀大驚失色。臺灣人力斥陳儀在臺灣違法徵兵,因為戰後中、日兩國尚未簽訂和約,中國無權在臺灣徵兵,陳儀應將在臺灣的三萬國軍調到大陸去打國共內戰,才是名正言順。臺灣人願意自組「臺灣自治軍」保衛臺灣,不勞國軍好心保衛臺灣。 因為反對的聲浪振振有詞,句句有理,震撼全臺。陳儀知難而退,在臺灣的徵兵計畫胎死腹中,直到一九五一年立法院通過「兵役法」,並經總統公布實施後,臺灣省政府才在同年七月依法發布接收臺灣以來的首次徵兵令,共有一萬五千人應徵入伍服役。 在日治末期,為達成臺灣「工業化及南進基地化」的政策目標,日本人在臺灣大力發展工業,支援戰爭需要。這些工業可分成三類:一、屬於總督府的公營產業;二、屬於日本企業家的私營產業;三、日臺合資的私營產業。 日本戰敗投降後,上述三類產業全部被視為「敵產」,由臺灣行政長官公 署於一九四六年一月設立「日產處理委員會」,負責處理接受事宜。上述第三類的日臺合資私營產業,如臺資占半數以上股份者,可以出售,由臺資取回其應得款 項;然後,剩餘款項加上第一類及第二類的所有公私產業,一律接收歸公。接收日產的總值約高達舊臺幣一百一十億元。規模和金額之龐大,成為中國接收臺灣的另一個重大戰利品,這些戰利品全部收歸國有,轉化為國營或省營企業兩大類: 1. 國營企業:包括石油、電力、鋁業、糖業、肥料、鹼業、鹽業、機械等大產業。 2. 省營企業:包括銀行、人壽保險、產業保險、菸酒專賣局、樟腦局、交通、水泥、紙業、農林、公礦等產業。 在接收過程中,接收人員見錢眼開,貪汙舞弊的惡行惡狀,時有所聞,使「接收」變成「劫收」,與戰後國民政府在淪陷區「劫收」日產的情形一模一樣。中國記者唐賢龍在南京出版的《臺灣事變內幕記》一書裡,曾有一段描述: 自從國內的很多人員開始接管以後,便搶的搶,偷的偷,賣的賣,轉移的轉移,走私的走私,把在國內「劫收」時的那一套毛病, 通通都搬到臺灣,使臺灣人非常看不起,以致很多貴重的東西大都喪失……臺灣在日本統治時代,本來確已進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法治境界,但自「劫收」 官光顧臺灣以後,臺灣便彷彿一池澄清的秋水,忽然讓無數個巨大的石子,給擾亂得混沌不堪。 (本文為《時報出版》授權刊載,作者: 陳世昌;首圖來源:wikipedia;欲閱全文請見陳世昌新作《戰後 70 年臺灣史》。)

台籍日本兵不知日本投降在印尼叢林堅守31年

$
0
0
由於是中國網站取用的文章,所以改了不少內容,例如台灣光復改中國國民黨據台,也補充一些反駁資料(灰色字體)。 2016-01-12 13:25:06 來源: 中國經營報(北京) 與外界失去聯繫的他不知道日本投降,不知道全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直到1974年被發現時,他還在「堅守」。此時他赤身裸體猶如野人,住在竹子搭建的小屋裡,卻仍然保留著戰爭年代使用的三八式步槍、十八發子彈、軍用水壺和鋼盔。 (原標題:最後的日本兵:31年錯亂的「堅守」和「奮鬥」) 圖為他被接回台灣在機場與太太及兒子見面的場景。攝影/姚琢奇 最後的日本兵 「高砂義勇隊」這稱呼也是高金素梅和許多人反對的(台灣控:高金素梅父親是滯台中國難民,母親是原住民,政治思想被洗腦成大中國主義的失足台灣人!),因為這是日本人的叫法。當年,日本殖民者將台灣少數民族原住民稱為「高砂族」,將中國人稱為「支那人」。當然,國民黨據台後的稱呼「高山族」也不是原住民喜歡的。 原住民和原住民的想法也不盡相同,得分人,得分成長背景。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日本將領血腥鎮壓了原住民賽德克族的反抗後,感嘆這些「野蠻人」的英勇不屈:「沒想到早已消逝的武士精神竟然在他們身上重現了。」 日本人在心底又一次這樣驚嘆的時間,是1974年。這一次,他們驚嘆的事實完全相反。這一年12月,在印尼摩羅泰島的叢林中,有印尼軍官發現了一名「日本兵」,此時距離日本戰敗投降的1945年已經過去29年。輿論嘩然一時,命名為「最後的皇軍」。等到查清這名士兵的真實身份,舉世的驚奇被放大了十倍。此人名喚中村輝夫,但這是後起的日本名字,他的真實身份是台灣原住民,再具體些是阿美族。他的漢名叫李光輝,本族名叫史尼雍。 跟前「總統」李登輝姓名只差一字的李光輝1919年出生於台灣花蓮,「二戰」期間參加了日本軍隊。1943年25歲之際,他被派住太平洋戰場,駐守摩羅泰島。李光輝或者中村輝夫完全成為一名標準的日本兵,不接到命令就死守到底。 於是,與外界失去聯繫的他不知道日本投降,不知道全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直到1974年被發現時,他還在「堅守」。此時他赤身裸體猶如野人,住在竹子搭建的小屋裡,卻仍然保留著戰爭年代使用的三八式步槍、十八發子彈、軍用水壺和鋼盔。 嘲笑這個在熱帶叢林裡「奮鬥」31年的漢子愚昧,或者直斥為「軍國主義走狗」是容易的。會不會嚴肅誠懇地面對那年代台灣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設想和尊重人的具體處境,也許可以衡量一個民族的胸懷和深度。 歷史身份的錯亂 在日本戰爭機器高速啟動,日本本土人力填不滿戰爭窟窿之際,想法子讓日治台灣的原住民、漢人加入,是當年日本最高當局必然的選擇。 1937年秋天起,日本人開始在台灣徵用軍夫,擔負軍中雜役,之後又有部分台灣人被徵調為翻譯人員,隨軍派往華中、華南及東南亞,加入日本的戰地工作。 日本人所謂的「大東亞戰爭」有一個總體戰略,是以「南進」為方向,就是將目標指向東南亞各國。東南亞的南島民族與台灣原住民人種相近,日本人就動起了腦筋。原住民被組織成「高砂義勇隊」,最初的身份是「軍屬」(跟中國軍隊中「軍屬」指軍人家屬的意思不同),任務是搬運貨物、農耕、修築道路。「高砂義勇隊」主要被派往菲律賓、新幾內亞、印尼等地,前後派遣了5次,約有2500人參加。後來,日本人又在台灣實行了募兵、徵兵,到戰爭結束時,原住民總共被動員投入戰爭的人數約有2萬多,李光輝是其中一員。 當時,原住民總人數約為15萬(台灣控:這數字不包含平埔族),而台灣的總人口是600萬。日本人不可能只滿足於將原住民綁上戰車,當然著眼於全體台灣人。但直到1942年,台灣人都頂多是充當軍夫、「軍屬」、翻譯等角色,不用直接去當兵。 1942年前,日本人已經到處開戰,尤其是在中國境內,打得山河變色,兵源早就是問題,但仍然沒在台灣徵兵。這不是日本當局對台灣的優惠、照顧,而是對台灣人不放心。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讓日本人再也無從猶豫。1942年4月,日治當局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開始向台灣人募兵。 在當時的台灣社會,許多「慶祝、感激」實施志願兵制度的活動一度盛行,甚至出現台灣青年申請當志願兵的熱潮,還流行起「血書志願」。這項募兵制度從實施到1945年廢除為止,共募得陸軍志願兵5500人。1943年,日治當局又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到1944年7月廢止,募得海軍志願兵11000人。這樣,募兵制共募得台灣青年約16500人加入日本軍隊作戰。 從申請志願兵的人數來看,似乎是百里挑一。1944年,在當時台灣的600萬人口裡,大約每8人就有1人申請當志願兵。如果只看20歲到30歲的健康男子,幾乎每2人就有1人志願當兵。 除原住民之外,參加志願兵的台灣人絕大多數是漢人(台灣控:數字錯誤,當時純漢人佔台灣人口不到一萬人,參加志願兵的幾乎都是當時臺灣最大的組成族群-平埔族),當時的中國人在被洗腦狀態下,不明白台灣真正歷史,竟開始稱呼台籍日本兵為「漢奸」。它可以用在那些寫血書參軍的人身上,用在那些在日軍當中「英勇作戰、盡職盡責」的台籍士兵身上。當然還有一種更乾脆、過癮的方法,就是將在日治時代還繼續生活在台灣,為了生存容忍、接受殖民當局統治的所有台灣人通通稱為「漢奸」。 如果願意平心靜氣地回到史實,台灣人當年的「報名從軍熱」有幾重原因:首先是生計,當時島內生活困難、物資缺乏,謀生不易,從軍對窮困子弟來講是條生路(台灣控:這根本是胡扯,當時臺灣的是僅次於日本本土外,第二個工業化地區,人均GDP亞洲第二)。其次,當局強力鼓舞動員,造成一種「參軍光榮」的社會氛圍,許多人明知不會錄取,為了敷衍應付,也報告申請志願兵。還有一個更複雜的原因,就是許多年輕人確實有一時的狂熱。在每個社會,都得承認人的觀念來自於從小到大的教育,在幾十年的殖民統治之下,在「皇民化」的教育之下,台灣年輕人的身份認同發生錯亂,認為當志願兵,參加「皇軍」是愛國的表現,是「島民的最高榮譽」。跟日本本土一樣,台灣也出現了「血書志願」的風潮。 到1944年,戰況更加吃緊,9月1日起,志願兵制度被改為徵兵制。1945年年初,日本在台灣實施全面徵兵,役齡青年均徵召入伍。同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台灣人當日本兵的人數總共達到了8萬多人,而充當「軍屬」、軍夫的,更多達126700多人。為「大東亞聖戰」而戰死的台灣軍人及「軍屬」,總計3萬多人。 日本投降了,台灣被中國國民黨佔據了。那些參加了日軍的台籍士兵卻突然發現,本在交戰的「敵國」現在是被迫張開懷抱的祖國。這些士兵有的後來被編入「國軍」,去參加中國上的「剿共」內戰(台灣控:實際上是蔣介石害怕台籍日本兵反抗國民黨據台,所以將台籍日本兵不斷往外派去國外打非屬於自己土地的戰爭!讓他們去送死!),有的又被俘改造,成為解放軍,再經歷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他們的靈魂裡到底發生了多少激盪,埋藏了多少秘密,是瞭解台灣和整個民族的入口之一。

二戰台灣免遭血劫 美軍檔案揭秘

$
0
0
台灣控:結果後來台灣還是被中華民國與美軍輪番轟炸! 1944年是二戰關鍵的一年,美軍面臨先攻菲律賓呂宋島還是先打台灣的難題。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主張先攻台灣,控制中國沿海;麥克阿瑟將軍則認為菲律賓是美國屬地,美國有「道德責任」,應先奪取,結果說服羅斯福總統;令台灣避免一場浩劫。 【阿波羅新聞網 2016-02-11 】 朝鮮戰爭時期的麥克阿瑟(圖中戴墨鏡者)。 1944年是二戰關鍵的一年,美軍面臨先攻菲律賓呂宋島還是先打台灣的難題。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主張先攻台灣,控制中國沿海;麥克阿瑟將軍則認為菲律賓是美國屬地,美國有「道德責任」,應先奪取,結果說服羅斯福總統;令台灣避免一場浩劫。 當時,呂宋和台灣都被日本控制。以美軍西南太平洋總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後為五星上將,一九六四年卒)為首的陸軍,和以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Chester Nimitz,後為五星上將,一九六六年卒)為代表的美國海軍,在一九四四年進行了一系列激辯。 台灣在二戰時期成為日本一個不可或缺的戰略基地,日本第二航空艦隊本部在高雄,擁有近四百架戰機和轟炸機。設在台北(松山)、新竹和嘉義的空軍基地不斷出動戰機和轟炸機與美軍對抗,戰爭後期日軍出現所謂「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飛行員,不少是從台灣起飛。 台灣地處戰略要地,緊扼南海與華南沿岸的交通樞紐,又可東向出擊琉球一帶。美國海軍軍令部長金恩(Ernest J.King,後為五星上將,一九五六年卒)是海軍將領和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美軍最高決策機構)成員中,最強烈主張「攻日必先攻台」的戰略。金恩強調,美軍佔領台灣後,既可向華南和日本本土進攻,更可斬斷日本本土和南海的運輸聯繫,切斷日本石油和其他戰略物資來源。 麥克阿瑟則堅決主張「先奪呂宋,不管台灣」,麥帥曾在珍珠港事變時,不聽美國軍方警告(日本將突襲菲律賓),而未下令菲律賓美軍基地戒備,以致美軍飛機在地面上被日機炸毀無數。不久,日本進攻菲島,麥帥身為美軍最高指揮官,應變無方、應戰無力,日軍勢如破竹,麥帥被迫摸黑逃跑,跑到澳洲成立臨時司令部。擅長表演的麥師逃向澳洲前說了一句二戰戰史上的名言:“我一定會回來(I shall return)。”因此,麥帥堅決主張「先奪呂宋,不管台灣」的戰略。他在各種重要場合均不忘發揮他的一流辯才,闡釋美軍為何必須先打回呂宋的理由。 一九四四年九月,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司令赫爾賽(William F.Halsey,後為五星上將,一九五九年卒)麾下艦隊攻擊菲律賓一帶日本海軍,戰果輝煌,摧毀四百七十八架日機,擊沉五十九艘日艦。赫爾賽告訴上司尼米茲說,美海軍原本打算進攻菲律賓民答那峨(Mindanao,又譯棉蘭老島)的計劃應取消,日軍在菲島防務已大為衰退,當前之計是進攻呂宋,不必考慮台灣。 終於,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於一九四四年十月終於決定進攻呂宋,並下令麥帥於四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發動呂宋戰役;尼米茲則於一九四五年一月進攻硫磺島,再打琉球,最終目標是日本本土。由於美軍的進攻戰略決策,台灣避免了一場大浩劫,否則美軍將動用史無前例的火力猛攻台灣(包括美軍登陸台灣),台灣人民的傷亡將是無法估量的,對台灣各項建設的破壞亦將是難以想像。

除了淡水紅毛城,荷蘭人在台灣還留下了什麼?土芒果、豌豆、還有一個你怎麼也想不到的習慣

$
0
0
前言:年節期間 PTT 八卦版上有人問卦,想知道在日本與中國之外,荷蘭殖民對台灣文化所留下的影響。結果,就有大神出來回應啦! 文 / sizumaru by: BO 肥皂箱 2016-02-16 藏書界竹野內豐來聊聊順便向大家拜個年。 最近在寫書稿剛好對這件事有小小收集資料,微回應一下。 荷蘭人在臺灣經營的時間其實並不久,只有三十八年,不過在臺灣也留下不少東西。 首先由於原住民沒有發展出文字, 荷蘭人、西班牙人統治的這段「荷西時期」是臺灣第一次有會寫字的人長住下來,為臺灣做了較長久、有規模的紀錄,使臺灣從史前時代進入歷史時代,至今還有許多當時的紀錄在荷蘭保存著。 第二是在這之前原住民並沒有發展出統治全臺的政權,雖然早先中部有原住民的部落聯盟「大肚王國」,但其實質統治型態還有爭議;荷蘭人所建立的政權,是臺灣史上首次出現政府型態的統治組織。 消失的台灣文字:新港文 當時荷蘭人在台灣開設了學校,教育平埔族人學寫字 —- 當時荷蘭傳教士在臺南學習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語言,以新港語在當地傳教,並將羅馬拼音傳授給西拉雅族。 有趣的是,到 1662 年荷蘭人離開之後,這種拼音文字還繼續在平埔族之間使用,原住民終於有文字啦!!(放鞭炮) 這種文字由於大多流行在臺南「新港社」, 因此我們稱之為「新港文」,這種文書就叫「新港文書」。 今日我們能親眼看到的新港文書,大部分是與漢人買賣土地的契約, 一半寫漢字,一半寫新港文,至今留存約一百五十件左右, 是研究平埔族語非常之重要的文獻。 在清朝的《臺灣府志》就記錄,有些平埔族會寫「紅毛字」,需要記帳寫字時,鵝毛筆一拔出來,往筒子裡沾點墨汁, 刷刷刷就寫出一排排流利的書寫體, 寫完鵝毛筆還可以插在頭上偽裝成自己的頭髮,真的是飄撇颯爽天下無雙啊!! 現在出土的新港文書,最年輕的是清朝前期寫的,再往後就沒有了;可以推測到清朝中葉後,有些平埔族語已經消失,或者平埔族也已經識得漢字,沒有必要 另外寫新港文版本。現在一般人也不知道這些新港文書是什麼, 據說曾有阿伯對到鄉間做調查的學者說, 「少年仔,你們要找這種地契是不是?這我家好幾張, 上面都是英文,我兒子讀英文系也看不懂!」 除了消失的拼音文字之外,一併消失的還有宗教和可能存在過的曆法。 荷蘭人帶來基督教,當時也在平埔族設教堂, 不過在他們走了之後,沒有人接手主持,基督教在台灣又失傳了, 要再等將近 200 年後才有西方傳教士再次入台傳教。 至於陽曆的曆法有沒有傳下來,似乎沒有切確證據, 不過據說到清朝有人和原住民接觸,發現原住民用的曆法,和農曆大約差了一個月。 因此也有人推測直到清朝仍有原住民使用荷蘭人帶來的曆法。 蒜頭醬油尬芒果,迸出台荷合璧新滋味 但以上所述文字、宗教、曆法,都沒有一路無間斷地傳至今日。荷蘭人真正傳至今日的有黃牛(水牛是漢人從中國帶來的),也把土芒果、豌豆等農產品引進。 今天我在街上看到一攤賣現切水果的, 我買了一包薑末醬油番茄、一包蒜頭醬油芒果青, 吃的時候,突然想起這兩樣水果都可能是荷蘭人傳入的。荷蘭人帶進來的水果,落在漢人手裡, 漢人加入自己的獨門醬料來調配,就變成了這種點心。因此有人認為這種薑末醬油番茄,是荷西時期留下的「菜色」。 台灣民間計算土地面積,尤其是農地這種大片的土地, 習慣用「甲」來算。現在一甲地大約等於 9700 平方公尺。不過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使用「甲」這個土地單位。 最早是 1624 年,荷蘭人來台經營,招募中國農民來開墾田地。 因為老闆是荷蘭人,土地單位當然是用荷蘭制度。 而荷蘭的「農地」稱為「akker」,台灣人取尾音「ker」念為「ka」,念為「甲」。 反倒是荷蘭後來改用十進位制度,不再使用舊的土地單位。 據說時至今日,台灣是地球上唯一還沿用「甲」的地區。 這種土地單位,聽說南非也使用 (一樣被荷蘭殖民過),但講法不一樣就是了。那麼,金門、馬祖使用「甲」嗎?答案是沒有,因為他們沒有被荷蘭統治過。 不過我又好奇:那麼澎湖使用「甲」嗎?希望有來自澎湖的鄉民能解惑。 (本文由sizumaru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圖來源:IMAGEpixel,CCLicensed)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9.37.15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55277943.A.AE9.html → angelgirl13: 喔喔喔喔喔 [...]

海賊王-鄭芝龍

$
0
0
作者sizumaru (藏書界竹野內豐) 看板Gossiping 標題Re: [問卦] 鄭芝龍 時間Sun Feb 14 20:28:14 2016 各位好,我是藏書界竹野內豐。今天來講個海賊王的故事。 早在荷蘭人來台之前,臺灣島上其實是有島外人士偶爾會跑來的。 有些漁夫會來附近打打魚,有些商人會來附近打打算盤, 有些海盜會來附近打打劫之類。 他們有時為了交易、休息、避風雨、避風頭, 甚至有些出航沒拜魔法少女林默娘的衰鬼碰上颱風被颳來,也可能登上臺灣島。 在這段時期登陸臺灣的人們,最大規模、最有系統且最有名的人, 當然是海賊王顏思齊、鄭芝龍了。 因為明朝實施海禁,禁止民間對外貿易(誰想出來的政策,真天才),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中國不能跟歪果人貿易, 那我不會跑到中國管不到的地方談生意嗎? 於是走私商人、海盜,就紛紛跑來明朝管不到也不想管的臺灣啦~ 其中海盜界中的霸主(那是什麼?還是海盜! )顏先生、鄭先生兩位, 也是商人,也是海盜,勢力之龐大,甚至有數千民眾投靠依附,隨之住在臺灣, 成為漢人歷史上的「開臺王」。 「開臺王」這名字真的是地表最威頭銜沒有之一,不過也沒什麼了不起啦, 當年我當兵休假時到網咖幫同袍先佔位開電腦,一開就是二十臺, 也是被網咖小妹尊稱「開臺王」啊。 顏思齊的大本營在現在雲林北港一帶, 在北港鎮、水林鄉這附近還有「顏思齊十寨」的傳說, 幾年前我曾和家父到水林鄉作田野調查,訪問榕樹下正在乘涼抓癢的耆老們, 他們說大家都知道這是顏思齊十寨所在地,但村裡沒有顏思齊後人, 也沒有相關建築或文物。 我與家父只好站在看起來和一般嘉南平原農村沒兩樣的村口, 閉目養神嘿然不語,希望顏思齊能顯靈指點迷津, 還好最後無功而返,否則不管附身在誰身上都很麻煩。 話說顏思齊、鄭芝龍率眾開墾雲嘉南之後, 顏思齊某日病死,海上勢力全被鄭芝龍接收, 此後再也沒有人能阻擋他的霸業。 鄭芝龍,大明國福建人,精通閩南語、葡萄牙語、日語, 原為明朝最大勢力海盜暨海商李旦的部下。 這個李旦橫行於日本、明帝國、臺灣、東南亞之間, 根本是地上的歸大明天子管,海上的全歸李旦管那種感覺, 是以被外國人尊稱為「Captain China」(中國船長)。 話說復仇者聯盟中的「美國隊長」 叫做「Captain America」, 那李旦這個「Captain China」把他翻譯為「中國隊長」好像也可以; 不過當時漢字是翻譯成「中國甲必丹」,現在是怎樣古人的外號都在比威的就是了。 1625年李旦過世之後,海上勢力全被鄭芝龍接收, 此後再也沒有人能阻擋他的霸業……什麼?這段話剛剛講過? 我看看……(回頭看上一段)……真的耶!不是我懶得安排新情節, 是鄭芝龍與李旦、顏思齊的互動真的太相似了, 更準確的講,是李旦和顏思齊的生平事蹟太像了! 所以也曾有人懷疑,顏思齊和李旦根本是同一個人,李旦只是顏思齊的化名; 就像張惠妹為什麼這麼像阿密特、Hebe為什麼這麼像田馥甄、 黎明為什麼這麼像斷水流大師兄一樣,因為都是同一人啊! 總之,鄭芝龍接受了前人的遺愛,成為東南亞最大的海商兼海盜。 有一個故事說明,鄭芝龍是如何脫穎而出,擊敗眾弟兄頂了顏思齊的位子: 據說是大家決定用擲筊的方式決定繼承人,而且還是用碗擲筊, 碗落地破掉就失去資格。海盜眾弟兄們一一擲筊, 不是打破碗,就是擲不到「聖杯」。 輪到鄭芝龍時,他跪下向顏思齊祈禱: 「大哥,如果我接任您的位置,我一定做好、做滿。」 就用碗連擲了三十個聖杯,也就是十億分之一的機率,讓他成為大贏家。 鄭芝龍的氣勢正旺時,當時已經統治臺灣的荷蘭人看到他要退三步, 連大明帝國聽到「鄭芝龍」三個字,也要讓他三分(平均一個字讓一分)。 大明朝自知打不下這支海上無敵艦隊,便招撫他當官, 明朝希望鄭芝龍生意可以照作,海盜萬不可當,彼此給個臺階下, (但其實鄭芝龍並未因此放棄海盜生涯,但他幫明朝消滅了其他海盜勢力。) 這種作法基本上跟國小老師指定班上的胖虎當風紀股長如出一轍; 於是鄭芝龍洗白成功,終於當選議員 ……我是說終於當了大明朝的官, 翹腳撚鬍鬚、躺著賺銀子,過著安享晚年幸福快樂的日子,才怪。 此時的鄭芝龍,還不可預料自己的下場。 如果他生於太平盛世(這是不可能的,他自己都當海賊王了,還太平盛世咧), 或許這一當官就一路當到死,榮華富貴福壽名譽都有了, 說不準含笑九泉之後還忍不住會笑醒。 可偏偏他生錯了時代,他生在大明朝氣數已盡的這個時候。 明朝滅亡之後,本來披著官服繼續幹海盜的鄭芝龍突然變成前朝官員, 他便開始頭痛了:到底要回家種田以示忠心大明朝,或是繼續安安穩穩當官, 也就是「退出政壇」與「作好作滿」的抉擇。 基本上他能夠混到成為海上霸者,黑白兩道都吃得開,絕非蠢蛋一顆, 必是洞燭機先的小孔明;所以當清兵打到福建時,他就馬上投降了。 但是鄭成功從小就被他老爹帶到福建讀書,忠孝仁義的性格已經充滿他的胸懷, 是打死不降清的;清朝一看唉呀好小子你不聽爸爸的話是吧, 不由分說先把鄭芝龍押到北京城好好伺候再說。 不久後清兵攻破鄭成功福建老家,玷污了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致死, 鄭成功做了一件現代人聽了會很矮油的事情(說不定古人聽了也很矮油), 他把母親的屍身剖開,清洗內臟之後再下葬。 嗯,這個情節安排獵奇到我不知道該做什麼反應,只好也說矮油矮油。 經歷了這樣的事情,是人都不可能饒過滿清,國仇家恨一起來, 注定了鄭成功要化身為地獄來的復仇鬼。 這就是鄭成功和鄭芝龍,選擇「降」與「戰」的不同之處。 — 以下非營利廣告時間,不喜勿進。 我的台灣史豆知識粉絲團「今天的社會課,沒有極限!」 https://www.facebook.com/lpesociology 如果大家對我剛剛的台灣史故事有興趣,歡迎來參觀。 今年受出版社邀請,會到國際書展站在攤位上當人形立牌。 如果大家對我和藏書有什麼問題想聊,歡迎先提問。 想要我拿什麼珍本去翻給大家看,也歡迎先留言點菜。 以下是活動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564354190556023/ 國際書展見面會,歡迎留言提問或者點菜想要目擊的珍本。 — 舊書店清代日治書事臺灣黃鳳姿閱讀生活童蒙http://ngtsinlam.blogspot.com/ 臺語語言舊版武俠收藏家現代詩集藍墨水上游 本土。語文。舊書。文獻。 古龍手抄立石鐵臣詈語書友文青盍興乎來書法 最宅的收書人,最多書的鄉民。 神州詩社網拍夏宇備忘錄舊文獻通訊名冊寫作杜月笙章君穀尺牘昭和町池田敏雄 修補古籍王石鵬石川欽一郎畫冊書影書房書評書目民間文學豐子愷丁治磐于右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214.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55452898.A.CCF.html 推 shinshong: 竹野內豐今天很活躍喔 02/14 20:29 推 barbarian72: 未看先推! 02/14 20:30 推 mm4669075: 還蠻有趣的耶!! 02/14 20:30 推 sofaly: 推 02/14 20:32 推 victoryman: PUSH 02/14 20:33 推 pttresident: push 02/14 20:33 推 kevin831026: 02/14 20:36 推 whosyourdad: 推VIVA的大航海之鵝 02/14 20:37 推 happygay: 推 [...]

灣生◎藏書界竹野內豐

$
0
0
作者sizumaru (藏書界竹野內豐) 看板Gossiping 標題Re: [問卦] 灣生 時間Sun Aug 16 21:24:31 2015 「灣生」,又是一個歷史課本沒教過的詞。 簡單的說,就是日治時代,出生於臺灣的日本人。 當然這定義會有點彈性, 好比說在台灣出生可是馬上回日本內地的算不算、 在日本出生但幼年就來台灣長大的日本小孩算不算等等。 總之「灣生」就是在台灣出生或成長, 直到二戰結束被遣返回日本的日本人。 提幾個比較有名的灣生後代, 比如說bossa nova女王小野麗莎,他的父親是灣生; 畫《惡童》的漫畫家松本大洋,他的母親工藤直子是灣生。 灣生在台灣的階層分佈很廣,士農工商都有可能,不完全都是統治階層。 日本戰敗之後,由於遣返所能帶的物品規定很嚴格, 連肥皂只能帶幾塊書只能幾本都有規定, 因此在台日本人只好在台把家當送人或變賣, 比如臺北的牯嶺街就是戰後初期, 日人販賣二手骨董、字畫、書報、碑帖的集散地。 這裡補充一張多年前我在網路看來的文獻, 當時有把圖抓下來,但來源我已經忘了。 從裡面的規定可以知道日本人撤退回日本時,能帶的財物真的少得可憐, 基本上等於回日本當乞丐了。 有的把家具直接送人,因為變賣再多錢也帶不回去(現金攜帶亦有嚴格規定), 像這張相片裡的櫃子: https://goo.gl/uCSIji // 先播這首歌當背景音樂,再繼續往下看。伍佰.空襲警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wIcvv__sY七十年前的今日,臺北遭受前所未有的大空襲,約毀去三分之一的臺北城。然而在過去以中國為本位的教育… 由活水來冊房貼上了 2015年5月31日 這是日治時代糖廠遭受轟炸, 廠內日式宿舍群的日本家庭趕緊疏散至一般民家避難(稱為「疏開」), 就曾經有日本人借住在我阿公家中。 戰後日本人遣返回日本,日本人將原本是他家的家具送給了阿公, 傳了三代,現在擺在我家裡,專門放珍本古書。 當年贈送這個「黑櫥仔屜」的日本人, 現在完全無法追溯姓名下落, 但這是我們家族與歷史、地緣永遠的羈絆。 而這些日本人,回到日本之後, 因為有一些是舉家離日三四十年, 回到日本根本已經人生地不熟, 完全從零開始,生活狀況大多很慘。 當然也有家大業大,日本本來就有家族產業的日本人,回去之後依然飛黃騰達的, 例如現在去京都一定要去吃抹茶冰的祇園辻利, 就是日治時代「臺北辻利茶舖」的店長三好德三郎的後人回日後開設的。 https://goo.gl/Cljkws (日治時代臺北辻利茶舖標籤) 當初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再怎麼年輕也都七十好幾了,大多現在已經八九十歲, 然而他們心中永遠有一塊地方,寫成「台灣」,唸作「故鄉」。 我本來以為:這情感純粹是發自他們懷念的童年回憶, 後來我收藏到一本書,才恍然大悟,背後有更深刻的理由。 這本書叫《國語課外讀本:尋常小學上級用》, (https://goo.gl/DhiH53 ) // 日治時代出版的《國語課外讀本》,封面有椰子樹,水牛背上停著白鷺鷥,這可以說是當時最著名的臺灣意象。蔡培火在1930年創作的歌曲「咱臺灣」歌詞:「草木不時青跳跳,白鷺系過水田;水牛腳脊烏秋叫,太平洋上和平村」,也是用了水牛+白鷺鷥的元素。「咱臺灣」欣賞:http://www.cjwlfs.org/78/78_66.htm 由活水來冊房貼上了 2015年5月23日 「國語」是指日語,「尋常小學」是小學校(或稱尋常小學校), 也就是在台日本兒童讀的學校, 也就是說,這本課外讀物是編給在臺灣的日本小朋友(灣生)讀的。 內容讀什麼呢?我們看看目錄: https://goo.gl/9sL8JH // 日治時代出版的《國語課外讀本:尋常小學上級用》(… 由活水來冊房貼上了 2015年5月26日 日月潭、澎湖、恆春、製茶、戎克船……滿滿的都是臺灣各地風物。 長於斯地,須知斯地之事,就算是流著日本血統的兒童也一樣。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嗎? 我突然可以理解,為什麼今天已經八九十歲的「灣生」老公公、老太太們, 在臺灣出生長大到十來歲,回日本至今七十年了, 心中卻永遠懷念著故鄉臺灣,因為他們就是讀著這樣的課外書長大的。 —-戰後臺灣的國語課外讀物,直到大叔我小時候的二三十年前, 還在讀壯麗的黃河長江還有先總統 蔣公小時候的故事。 日本小孩在這裡出生、長大,甚至有些也講著台語,和台灣小孩玩在一起, 這也就是為什麼三歲就來台灣的「準灣生」西川滿,到了晚年還會說, 「七爺八爺的形象依然出現在夢裡。」(只有我覺得這句話有毛到嗎) (這句話是大概的意思而已,原句我一時找不到。) 這是西川滿在台發行的書籍,封面就是他魂牽夢縈的七爺八爺。 因為他是在大稻埕六館街閒晃看廟會看到大的, 所以對媽祖、七爺八爺的印象極深。 灣生是讀著介紹台灣本土的書籍長大的, 因此他們到現在七八九十歲了, 還會回到以前讀的學校、從前的故鄉, 去找童年時代一起玩的台灣小孩。 如同西川滿自選的墓誌銘: 「華麗島頌歌」,作為他一生最終的想望。 https://goo.gl/IlTzkT // 接續昨日貼的《華麗島頌歌》,西川滿為他這本詩集做了「麗姬版」75本,「公女版」425本,兩本書除了數量不同之外,相異之處還包括:1.麗姬版封面有黃、藍二色,公女版只有紅色。2.麗姬版用紙較好,較薄較細,有淺淺紋樣。公女版的紙較厚。3…. 由活水來冊房貼上了 2014年3月14日 他們的心中,永遠的故鄉,華麗寶島台灣。 — 舊書店清代日治書事臺灣黃鳳姿閱讀生活童蒙http://ngtsinlam.blogspot.com/ 臺語語言舊版武俠收藏家現代詩集藍墨水上游 本土。語文。舊書。文獻。 古龍手抄立石鐵臣詈語書友文青盍興乎來書法 最宅的收書人,最多書的鄉民。 神州詩社網拍夏宇備忘錄舊文獻通訊名冊寫作杜月笙章君穀尺牘昭和町池田敏雄 修補古籍王石鵬石川欽一郎畫冊書影書房書評書目民間文學豐子愷丁治磐于右任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3.19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39731476.A.06D.html 推 bsb0331: 首推 08/16 21:25 推 lambkinchan: 看過書 感動推 08/16 21:26 推 ty95768: 大推!! 灣生回家超好看 08/16 21:27 推 edward4521: 推 08/16 21:27 推 gemma1: 又見藏書王竹野內豐大大~推推~ 08/16 21:27 推 cocota: 推 08/16 21:28 推 ckpioneer: 推一個!!!!!! 08/16 21:29 推 [...]

中華民國是流亡還是殘存國家

$
0
0
作者tcpic (麻雀) 看板Gossiping 標題Re: [問卦] 中華民國是流亡還是殘存國家 時間Sun Feb 21 13:46:54 2016 ※ 引述《ienari (jimmy)》之銘言: : ※ 引述《ShenMue (莎木)》之銘言: : : 問一下幾個問題? : : A為何日本有台灣的主權?從清朝而來的嗎?清為何可以合法擁有台灣主權? : 日本1895年與清國簽訂馬關條約,得到台灣主權。 : 清國當時實際統治台灣大半領土(中央山脈、花東清朝沒有統治), : 清國擁有台灣主權是從400年前打敗鄭氏王朝開始,當時沒有國際法概念。 : : B中華民國來到的時間?日本幾時放棄主權? : 中華民國來代管台灣:1945年 : 日本放棄台灣主權:1951年(舊金山和約) : : C中華民國有任何的法理論述可以擁有台灣主權嗎?版上有人願意講嗎? : : 還是有合理的說法也避談? : 在開羅宣言被證明無人簽字之後, : 目前沒有任何法理論述證明中華民國擁有台灣主權。 述刪 整理一下推文的一些問題: Q1 1895 清帝國實際控制台灣到甚麼程度 ? 清帝國邊界根據: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第一版,(台北,中央研究 院,2003年9月 http://elysii.net/16284 從圖中可以認識到 大約是一半左右 但是都是平地的部分 然而有一個盲點是質的問題,不是量:對於清帝國來說領土的概念與今日主權國家不同 wiki https://goo.gl/TEbDZv 一但大體上,清廷的治台政策,主要仍是依循內地的統治情況,視情況先鼓勵人民開墾, 其後再由官方在隨後設置行政單位,或是依據軍事的需求來調整。此種策略一直到1874年 日軍在牡丹社事件中侵犯斯卡羅王國之後,才有所改變。 也可以說是一種放養式 逐步去擴大來開墾的模式來擴張領土,移民開墾成功 政府再來收稅,開墾失敗 或是被原住民出草 那政府不管,跟我們今天想的政府是不同的 Q2 如果共產黨拿香港跟澳門主權案例回擊 [...]

「我的體育生活:第一個參加奧運的臺灣人─張星賢」特展

$
0
0
1932年,臺灣人首次登上奧運舞台,他是張星賢,那年的奧運在美國洛杉磯舉行。 出生於日本時代的張星賢,憑藉著天賦與努力,得到難能可貴的留學機會,成為日本早稻田大學田徑隊的一員。他在講究實力的奧運選拔賽中,脫穎而出,兩度入選日本奧運代表隊。他因此感到榮耀。 奧運是運動領域的最高殿堂,張星賢有幸見識世界頂尖的水準,也體察臺灣人身分的特殊性,如同後來到滿州發展,運動場上的臺灣人,竟分別代表日、滿、華等三個代表隊。他因此而感慨。 戰後的張星賢,成為臺灣田徑運動的推手,但他終究被屏除在1964年東京奧運代表團外,他原本認為借助與日本田徑界的友好關係,可給選手最多的協助,卻不知,與日本親善就是他被排除在外的主因之一。 第一位登上奧運舞臺的臺灣人─張星賢,終其一生,愛田徑的心並未改變,但生命經驗與國族認同的糾葛,始終纏繞著他。他的生命史,是許多經歷日本時代的臺灣人的戰後史。 站在世界的舞台 “這是『臺灣』首次選出了世運選手,我達到了終生的目標,叫那些對臺灣人抱有偏見的日本人閉起嘴來的心願已償!『臺灣人』當了日本世運代表!我真是百感交集。” 1932年,張星賢參與洛杉磯奧運,成為第一個站在奧運舞臺上的臺灣人。 因為站在世界的舞台,他得以改變殖民地政治社會環境對臺灣人的制限。 然而,也因為這座舞台,讓他看到身份與認同的複雜關係,臺灣人、日本人、中國人的認同選擇,成為纏繞他一輩子的矛盾與糾結。 初登場 “我要贏過在臺灣的所有日本人,做一個全日本的代表選手,去參加世運會!” 1910年10月2日,張星賢誕生於臺中市楠町。當時適逢近代運動引進臺灣的時代,1925年考上「臺中州 立臺中商業學校」後,張星賢的田徑潛力被挖掘。他先在「建功神社奉納競技會」中以三級跳遠冠軍嶄露頭角,後於1929年「第十回全島陸上競技選手權大會兼 第五回明治神宮體育大會預選賽」中,破全日本中學生紀錄,成為唯一參與明治神宮體育大賽的臺灣人。張星賢的表現和日本選手不相上下,但仍在遠東大會選拔賽 中,受不公平的對待,他因此立定志向,「要贏過在臺灣的所有日本人,做一個全日本的代表選手,去參加世運會(即奧運)」。 留學日本 “我與楊先生並無片面之識……後來才知道當時受他幫忙的不只是我一個,其他還有許多本省籍青年。” 為實踐成為奧運選手的夢想,張星賢赴早稻田大學就學,並獲臺中仕紳楊肇嘉的資助。1931年,原以跳遠選手 身分參賽的他,於「第十三回關東學生陸上競技選手權大會」中,勇奪四百公尺跨欄項目亞軍,從而改變發展項目。之後,張星賢在各類四百公尺比賽中頻頻得獎, 更在1933年的「第十五回關東學生陸上競技選手權大會」破日本四百公尺跨欄的紀錄。隨名氣漸增,張星賢成為臺日媒體關注的對象,也逐步奠下取得奧運代表 權的基礎。 奧運參賽 “第二天,看到報上登出的日本代表選手團的名單與相片,我才知道自己被選上了,那時歡欣的情形不是筆墨可以形容的。” 做為運動選手,必然夢想在最高的競賽殿堂-奧林匹克運動大會,為自己、為國家爭取榮譽。張星賢以不懈的苦練 與過人的天賦,終於成為第一位以臺灣人身分,代表日本參加1932年洛杉磯奧運的選手,參與四百公尺中欄、一千六百公尺接力賽。作為第一個參加奧運的臺灣 人,張星賢真是歡欣鼓舞,「這是臺灣首次選出了世運選手,我達到了終生的目標…臺灣人當了日本世運代表!我真是百感交集…。」張星賢不因此停下他的腳步, 將目標再度放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如願在就職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期間,代表滿洲成為柏林奧運日本代表隊一千六百公尺接力賽的選手。 滿州十年 “我是在臺灣出生長大,但卻隸屬滿洲隊,以對抗臺灣與朝鮮,因此心裡感覺到彆扭也很感慨。” 日治時期,許多在臺灣飽受差別待遇、求職困難的知識份子,前往日本所扶植的「滿洲國」尋求發展,以任職醫 生、高級公務員尤多。張星賢也在1935年,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前往滿洲,就職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1937年與鄭新合結婚,終戰前,歷任滿鐵鐵 路局、北京鐵路局。 二戰期間,隨著日本武力的拓展,臺灣、華北、滿洲皆在日本的勢力範圍內,複雜的政治情勢,讓臺灣人竟在滿洲建國十周年紀念運動大會中,分別代表不同的政權:日、滿、華分庭抗禮,這種矛盾,在當時比比皆是,但在時代的洪流下,個人只能隨之擺盪。 田徑推手 “從二十歲到四十歲,這二十一年間,我把全副精神都貫注在體育上,把一切的享受完全摒棄腦外…” 1945年,終戰之後,張星賢從東北回到臺灣,先後任職於臺中師範與合作金庫。年過三十五的張星賢,成為首 屆「臺灣省運動會」四百公尺項目的冠軍,也在1948年的中華民國「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中,擔任代表隊總隊長,以四十歲之齡縱橫運動場。此後他退出選手生 涯,但保有的全國紀錄依舊未被打破。 張星賢對於戰後初期臺灣田徑體育行政的貢獻良多,他一手創立田徑協會,曾任代會長並擔任二十幾年的總幹事。一九五零年代,張星賢轉任教練,屢次率領國家田徑隊出訪外國,培育了田徑界的新一代選手。第一位登上奧運舞臺的臺灣人,戰後成為臺灣田徑界的重要推手。 戰前‧戰後‧臺灣人 “很奇怪為什麼不派我去呢?我從來就沒有過對不起國家的事。” 1964年的日本東京奧運會,張星賢曾盼望能為國效力,但最後期待落空,無緣成為代表隊教練。事實上,他的戰前經驗,曾經的日本人身分與滿州生活,或已成為無法拋棄的原罪,與日本田徑界建立的深厚關係,雖曾有助於臺灣田徑的進步,但也是為人猜忌的理由。 他在生命晚年,透過書寫自傳回憶人生,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日本奧運代表隊選手、在東北尋求機會的臺灣 人、戰後的中華民國國民,多重身分有時衝突,自傳因此寫得小心,在日文與中文之間,塗改不少。第一位登上奧運舞臺的臺灣人,他的戰後史,愛田徑的熱血依舊 沸騰,但生命經驗與國族認同的糾葛,依舊纏繞著他。
Viewing all 12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