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殿對於大部份現在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人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建築名詞。這建築曾經是台灣島上大城小鎮裡都具有大唐東洋建築特色的習武、練習體能的場所。在這段長達半世紀的歲月裡,武德殿如同跟日本在台灣所蓋的神社一樣,因政治敏感而遭隱姓埋名被挪做它用,或甚至大量被拆除。
微思客 2017-05-01 12:40
散步於南投縣文化園區的前南投武德殿,猶如親臨日本國土目睹歷史風情(作者攝影)
陳國元 Willie Chen
序言
武德殿對於大部份現在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人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建築名詞。這建築曾經是台灣島上大城小鎮裡都具有大唐東洋建築特色的習武、練習體能的場所。因為在二戰後一直到公元2000年後開始,才開始有第一棟在台南的古跡以武德殿之名「個案性」地復原。在這段長達半世紀的歲月裡,武德殿如同跟日本在台灣所蓋的神社一樣,因政治敏感而遭隱姓埋名被挪做它用,或甚至大量被拆除。
生活在台灣北部的筆者我,求學與工作的生活圈裡,大多武德殿早已消聲匿跡,偶而到古都台南或北部桃園大溪老街上旅遊,才會見到這零星的武德殿景點。但在2013年因為一則新聞,殘破的彰化二林武德殿因為警察局搬遷而意外被發現,才讓筆者開始深入了解這曾經被大眾遺忘的近代日本典型習武空間其實散布全島,也因此開始展開一年多以來逐城逐鎮般地探訪與記錄它們目前的狀態,而這篇文章則是這段時間的部分記錄的累積,做為跟讀者分享的曾經影響近代台灣建築的一個大唐建築復興式的重要文化資產。
(一)台灣武德殿 – 始自大唐的日本東洋近代建築再進化
台灣在 1895年納入大日本帝國領土範圍,巧合的是同年(明治28年)財團法人大日本武德會於在京都成立後,為推廣武道(包含劍道、柔道與弓道)使其成為日本人的核心價值,而在日本全國各地(含外地)廣設用來推廣武道的武德殿,首座武德會的練武場地,就在日本傳統建築中,吸收中國唐代西安都城的建築文化的京都,並因襲原本日本平安時代時「大內裡」(宮城)裡面的武德殿 (圖 1-1與 1-2),於該殿舉辦觀賞賽馬等等活動,1899年位於京都平安神宮西苑的演武場「大日本武德會本部武德殿」與弓道場落成,「武德殿」一詞從此成為「武德會演武場」的通稱。
圖 1-1 : 京都平成京的宮城規劃,深受唐朝西安影響,首座武德殿建於京都 (圖片來源: Wiki)
圖 1-2: 位於京都都平安神宮西苑京都武德殿(被指定為京都文化財,照片來源: Wiki)
日本帝國領台後,大日本武德會也隨著警察系統被引進台灣,1900年 (明治33年) 台灣就相繼成立了武德會委員部,1906年「大日本武德會台灣支部」也成立了,各地武德殿也紛紛成立。剛開始征用民間祠堂或公共空間,建築設計比較簡單。
1920年將台灣支部改稱為「大日本武德會台灣地方本部」,在州、廳下設立「支部」,郡、市下設「支所」,街、莊下設「分會」。各支部支所設置於各地警察機構中,會員也以當地警察為主;各地武德殿之興建,主要由警察發動地方民間人士捐獻,不足的差額才由官方補助,武德殿的使用管理也由當地警察機關負責。這說明了許多近年被發現的武德殿都藏於警察局宿舍群內。
除了透過警界所建立的武德殿系統外,1911年文部省將武道納入中學必修課程,1919年,武德會將「武道」包含了柔術、劍術、弓術,男生習柔道、劍道、相樸,女生習箭,武德殿成了教育訓練和比賽必要的場所。台灣各中等學校也陸續成立武道部,各校皆建造有專用的武道場(如現存的新竹中學的武道館)。當時各校多配屬有將校擔任武道教官,也有由當地警察官兼任武道教官者。(文獻參考: 陳信安 , “武德會與武德殿”)。
圖 1-3: 台東武德殿落成於昭和3年(1928),全館使用櫸木與福州衫建造,內部具有「格天井」天花板,中軸線有神龕,空間內有劍道練習場,惜已於1980年拆除(照片來源: 台灣記憶)
圖 1-4: 台南刑務所要道館為目前少數現存木結構的武德殿建築 (作者攝影)
專屬的武德殿建築,就在各城鎮萌芽,第一代的建築大多為跟日本境內相同的木結構,如台中與台南的第一代武德會、台東武德殿(圖1-3) 、台南刑務所要道館(圖 1-4)、台北刑務所武德殿等,由於台灣潮濕氣候及地震頻繁,大多在十多年後因現代化建築浪潮,紛紛改建或新建為水泥仿木結構,本質則為西洋建築結構,外表入口以東洋樣貌包覆,成為和洋混合的樣式建築,如台南武德殿,彰化武德殿,南投武德殿,彰化二林武德殿,高雄旗山武德殿,桃園龍潭武德殿(圖 1-5),而部份現存的武德殿在興建當時,也搭上了由東京大學辰野金吾所開創的紅白色帶的辰野風磚石構造風潮 (如高雄鼓山的振武館武德殿,台北新莊武德殿,圖 1-6)。
圖 1-5: 水泥仿木結構的武德殿建築(作者攝影)
圖 1-6: 台灣碩果僅存的紅磚武德殿,台灣少有,全世界也不多(作者攝影)
日本京都宮城既然受到唐朝西安都市規劃的啟發,建築經過千年後,許多細節裡還是可以看到唐朝建築融入日本本土的設計,比如在屋頂或入口中央處切砍出一塊破風,成為「千島破風」與「唐破風」以及屋頂樣式,其中台灣現存的台南武德殿與大溪武德殿,更具有唐朝建築屋頂樣貌。(圖 1-6, 1-7, 1-8)
「唐破風」源自中國唐代,即「卷棚軒」,設置於建築物的入口處,呈弧形,用以阻擋雨水; 「千鳥破風」則在懸山頂或歇山頂屋頂中間開一三角形破風板者(猶如西式建築之老虎窗),稱之為「千鳥破風」,位在台南市忠義小學內的台南武德殿,是同時具有「千島破風」與「唐破風」的日本建築結構,前者在屋頂,後者在入口,堪稱日本武德殿建築在台灣的經典(圖 1-8)。
圖 1-7: 中國隋唐代時期青龍寺大殿與台南武德殿比較:歇山屋頂及正立面 (圖片來源: 上: 無盡藏部落格文章: 唐代的建築之宗教建築組群; 下: 台灣建築會志大第九輯第2號,1937年)
圖 1-8: 台南武德殿具有的破風特色(照片來源: 左: 浪浪部落格之大甲日南車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