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阮的歷史 –台灣控
Viewing all 12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為什麼台灣人好像不恨日本人?◎陳豐偉

$
0
0

同屬被侵略、被殖民的國家,為什麼中國人恨日本人、韓國人更恨日本人,台灣在大眾文化裡卻蘊含著對日本的「思念與依依不捨」?「海角七號」大賣時這問題被挑起,現在KANO大賣時還是有人質疑。嘉農得到甲子園亞軍的前一年,霧社事件才剛發生,為什麼大稻埕的「黃金年代」,日軍卻殘暴鎮壓賽德克族?

順著「大稻埕」與「KANO」的風潮,看看同時代的經濟史:原來,在那年代,發生一件世界史上罕見的大事情,就是:台灣人「富起來了」。這段經濟發展讓西方學者驚豔,認為日本殖民地寫下人類歷史的特殊案例,稱為「平衡而均惠式」的發展,認為是「成功的現代化」。

西方學者的溢美稱讚,對比自白人殖民統治的殘酷。從哥倫布殘酷鎮壓聖多明哥島,西班牙人虐殺中南美洲原住民,達伽馬航海過程一路燒殺,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大肆屠殺海外閩南人,以及源源不絕被俘虜到美洲的非洲黑奴(北美印第安人的遭遇也沒多好),西方人不把異民族當人看的歷史血跡斑斑。也難怪,西方學者對日本人在台灣的統治嘖嘖稱奇。

日本治台初期,遭遇台灣人頑強的抵抗。日本軍人死於戰亂與瘴癘,進佔台灣消耗龐大國力,如1896年日本國庫對台支出1800萬圓,佔政府歲出11%,導致在日本興起「一億圓讓渡台灣」的聲浪。

這時,日本政府在台灣實行「土地改革」,用不久後跌價的股票認購,強迫「大租戶」(大地主)讓出土地所有權給「小租戶」,進行土地調查確認土地所有權、確立土地商品化。再加上建築鐵路等公共建設,日本政府完成前台灣巡撫劉銘傳未竟的遺志(他沒有足夠的力量對抗大租戶),奠定台灣「近代化」的根基—-這實際上是為了拉攏小地主,讓社會穩定下來,提高生產力,以便徵收比日本人還重的稅負,逆轉日本政府的透支。

台灣人的農耕習慣也讓台灣的命運有別於其他殖民地。學者喜歡拿爪哇來比較。荷蘭人統治爪哇時,也有土地私有化與商品化的改革。但爪哇原住民沒有土地私有的觀念,也沒有台灣人這麼熱愛家庭農業,所以荷蘭人經營的大公司得以廉價取得土地使用權,爪哇原住民變成大面積種植熱帶林園裡的雇工。

台灣人喜歡自己有塊小田地,日本人也樂見家庭農業的趨勢。雇用工人要付薪水,雇主有雇主的責任,農工很難管理。小型自耕農因為可以吃自己種的米跟蔬菜,所以日本商人只要能設法在收購時壓低價錢,台灣小農還是可以「自我剝削」,勒緊褲帶活下去。畢竟是自己的田,有獲利機會,農人會願意設法增加產量與品質,大規模耕作裡的農工不會做這些事情。而這些台灣小農的小田地,就讓台灣人保留些微的自主與彈性。

台灣民心穩定之後,日本人開始追求回報。日本人需要吃糖,為了買糖每年要用掉許多外匯,1897至1903年,日本每年花費2300萬圓進口砂糖,佔日本外貿赤字的54%。台灣原本就有糖業基礎,日本人鼓勵台灣人種甘蔗,鼓勵台灣小資本家成立糖廠。1902年,在官方主導下,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糖廠在橋頭成立,並頒布「台灣糖業獎勵規則」,台灣富商如陳中和紛紛搶建現代糖廠。

新式糖廠的榨糖能力遠超過傳統糖廠,新增產能造成糖廠競爭出高價收購有限的甘蔗,蔗價大漲三成以上。這會侵蝕日資糖廠的利益,也會降低日本勞動階層的消費力。1905年,台灣總督府頒布「製糖廠取締規則」,限定製糖廠只能收購當地甘蔗,蔗農不得跨區販售。製糖廠成為總督有權許可或廢止的特許行業。這年開始,日資大舉來台,到1913年,連台灣富商經營的改良糖廠都已失去競爭力,日資糖廠最後吃下98%的產能與定價權。台灣蔗農失去待價而沽的機會,連台商也只能分到半匙羹。

但台灣小農可以選擇不種甘蔗、改種稻米或甘藷,讓日本人繼續面對糖荒。這就是「米糖相剋」的由來,台灣種稻的多了,種甘蔗的土地面積就減少,糖的來源就出問題。不過,台灣在來米的國際競爭力不強,不如中南半島的米吃香。如果農人紛紛搶進種稻,光靠本地市場,恐會造成稻米跌價。由於種植、販賣稻米的利潤不高,日本商人也沒興趣介入,使得碾米廠與米農的經銷、借貸系統都還掌握在台灣小商人手裡。

面對「稻米爭地」,日本政府自有應對方法。在水利條件不好的嘉南平原,農民往往只能在甘蔗跟甘藷間選擇,糖商直接訂個餓不死的收購價就好了。在適合種水稻的台灣中部,就透過「米價比準法」,讓蔗農的收益跟種水稻差不多。這時,縱使台灣小農有選擇作物的權力,還是跳不出日本政商的手掌心,無法從從糖價上漲獲得較多獲益。日本缺米時,就從台灣運些在來米過去賣。不缺米時,就訓令限制台灣米外移。一切都是以日本國家利益為優先。結果是:1902到1925年間,縱使台灣農民的生產力大幅成長,台灣人生活水準改善的速度卻相當遲緩。

這套操作手法到1920年代後開始出現變化。日本人口增加,對稻米需求日增。日本工業發展需要廉價的勞動力,工人需要便宜的米飯,但日本稻農也有強大的政治力量,要求政府用保證價格收購稻米。1922年,高品質的蓬萊米成功移植台灣,幾年內快速成為台灣稻米的主流,帶動稻田總面積增加。糖商的政治力量此時已無法阻止台灣米源源不絕送到日本,帶動台灣蓬萊米與在來米價格雙雙上揚。日本米因為價格較貴,呈現滯銷,日本政府還曾花上一年超過十億圓的鉅款買米,然後堆滿糧倉。

1930年,嘉南大圳開通,更增加小農的優勢。原本不適合種蓬萊米的田地,現在可以種了。蓬萊米帶來更高收入,選擇種甘蔗的農民減少。不管日本人注資蓋嘉南大圳的動機是什麼,嘉南平原的農民是直接的受益者。

台灣稻米在島內的產銷系統一直掌握在本地小商人手中,日商無法靠經濟力量聯合壟斷進價,東京也存在著歡迎台灣米的勢力。米價高漲後,甘蔗收購價也不得不提高,但台灣小農種植甘蔗的意願降低,逼使糖商不得不投入增加甘蔗生產效益的研發與投資。米價高漲又帶動台灣土地價格上漲,讓糖商無法購買大塊土地來聘請農工種植甘蔗。

這時,台灣出現人類殖民史上罕見的經濟發展:台灣農業工人薪資上漲幅度超越日本,甚至在日本農業工人薪資下滑時還是繼續上漲。台灣農業工人的實質收入在1933年時比韓國高15.75%,台灣人的實質消費力在1935年時比韓國高34%。1930年代,日本有諸多勢力想打壓殖民地的米價,造成韓國經濟衰退,但台灣的小米農跟小米商仍頑強奮鬥。1939年,帝國議會硬是編造理由,通過實施台灣「米專賣」制度,強制低價搜購稻米。這時已進入戰時體制,連保守的地方仕紳串連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也早在1937年被迫解散,台灣人此時已無力反抗。原本台灣人賣米給日本米商的獲利,有三分之二消失在「米專賣制度」的黑洞,這數目比全島每年徵收到的土地稅還多。

米與糖是理解台灣殖民史的關鍵。當我們懷疑為何韓國人痛恨日本人但台灣人卻沒那麼恨時,要留意經濟因素。除了「黃金年代」台灣的後發先至外,韓國的碾米廠有54%受日本人控制(台灣是1.2%),但日本人名下的韓國碾米廠設備先進,馬力數占了80%。韓國肥沃、大片的農田有三分之二屬於日本人所有。日本對韓國是完全的剝削,米價上漲的利益韓國人能得到的有限。

日本人並沒有刻意要對台灣人好,差別在於台灣生產的糖比米重要。日本跟韓國都可以生產稻米,只有台灣盛產糖。日本人把重心放在剝削蔗農,沒意料到日後無法控制米價的飆漲。雖然台灣人還是日本人眼中的次等民族,但人類的幸福感往往來自相對的成長,而不是絕對的擁有。在高速成長期求學、求職的台籍青壯年,就有可能在戰後回憶日治時代時,覺得那是「台灣的美好時光」。

米糖相剋的隙縫,也能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霧社事件會在如此美好的時代發生。很明顯的,原住民被排除在稻米生產與經銷體系之外,當閩客族群手頭稍有餘裕時,原住民在山上遭遇更慘烈的剝削。於是風華與屠殺同時而來,歡慶與流離也就成為同一個時代的象徵。

日本人侵略亞洲時,會按照自身利益採取不同政策對待不同國家人民,也就會造成不同的觀感與評價。大稻埕或KANO的故事,只是日本殖民史的一小片切面,只能說台灣人運氣比韓國人好,受到的苛刻與虐待比較少。不管如何,這都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台灣歷史的進程,依稀還能看到劉銘傳、日本殖民政府、國民政府接力完成的痕跡。不管主事者的動機如何,我們還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了。影響台灣人對日治時代觀感的原因非常多元,但我想經濟成長是最關鍵的原因之一。

(本文資訊主要來自中研院研究員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以及吳育臻的博士論文「台灣糖業『米糖相剋』問題的空間差異」。關於「米糖相剋」以及所謂「黃金年代」、「美好年代」,不同史家有差異極大的觀點,有興趣深究的人請自行搜尋。我所記述的,請當作資訊來源之一即可)

【同場加映】馬達加斯加的一八九五

一八九五年,法國侵略馬達加斯加,解散他們當時的政府。加利埃尼將軍「平定」此地後,開始對馬達加斯加人民強加重稅,這樣他們才能賠償法軍侵略時的花費。接著,法國政權想要的鐵路、公路、造橋、開墾農地,也列入馬達加斯加人的債務。馬達加斯加人不能決定這些建設要蓋在哪裡,法國軍隊與警察會屠殺強烈反對開發計畫的人。在一九四七年的起義事件中,法國人屠殺了五十萬以上的反對者。直到今天,馬達加斯加已經獨立多年,但馬達加斯加人還是欠法國人錢,國際社會也接受這樣的安排。

加利埃尼將軍在一九○一年完全控制馬達加斯加後,開始徵收人頭稅,這稅金很重,而且只能用新政府的馬達加斯加法郎來繳。他說這是「教育稅」,要教育當地民眾「工作」的價值。由於繳稅期限是在農作物收成後不久,多數農民只能選擇把稻米賣給從中國或印度來的商人。剛收成時農作物價格最低,如果農民賣掉太多,剩下的作物無法養活家人一年,後半年只好用借貸的方式買些米回來吃。很快的,農民就負債累累。缺錢的農民只好開始種植商業作物,或把小孩送到都市、或法國人的農場工作。

法國人讓馬達加斯加欠下的債務一直還不清,加上獨立後統治者也不怎麼清廉,於是國際貨幣基金介入,要求政府縮減預算。有一筆瘧疾偵測計畫就這樣刪掉了。當瘧疾絕跡兩代,馬達加斯加人漸漸失去免疫力時,因為偵測計畫刪掉,最後造成一萬人死亡。

作者介紹

陳豐偉,網路代號 ROACH,1995年時以「好男好女」得到時報文學獎之小說獎,並入選當年爾雅年度十小說。之後因為從事醫業,以及涉足網路媒體,無力從事小說創作,只能在眾多媒體撰寫專欄。
2005年底,「台北淪亡記」的小說創意出現。直到2014年,因為醫療事業穩定,進入積極籌備階段。

2014 ? 03 ? 10 ?


統媒開始炒作噍吧哖事件,那就讓我們來談談這起台灣的義和團事件!

$
0
0

西來庵事件(維基百科)

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噍吧哖事件,是發生於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西來庵事件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臺灣漢人史載最後一次大規模武裝抗日。

事件名稱

因為策劃起事的地點在臺南西來庵五福王爺廟,故官方稱以「西來庵事件」,起事的首領是余清芳(1879年-1916年),又稱「余清芳事件」;又由余清芳等人與日軍在噍吧哖(今臺南玉井)交戰,故亦稱「噍吧哖事件」或「玉井事件」;以上名稱戰後國民政府沿用不替。

但若以當時抗日義士立場解讀,應正名為「起義」或「起事」為洽。又因肇於農曆乙卯,依傳統紀年,應正名為:「乙卯起義」、「乙卯西來庵起義」或「乙卯噍吧哖起義」。

戰事經過


余清芳                                                     羅俊                                                        江定

臺南廳後鄉庄(今高雄市路竹區)人余清芳為一因詐欺罪而離職之臺灣警察,對日本人素來不滿,信仰齋教,於「臺南西來庵」假借王爺信仰名義來宣揚其抗日行動。之後其認識了他里霧(今雲林縣斗南鎮)人羅俊、竹頭崎(今臺南市南化區)人江定、大目降(今臺南市新化區)人蘇有志等,密謀組「大明慈悲國」,打算造反。

余清芳能言善道、口若懸河,能威脅利誘。以宗教方式催眠迷信者,宣稱臺灣日治時期已過廿載,氣數已盡,他是明朝羅清老祖的嫡系法脈,受到五福王爺的扶乩神示,擔任「征伐天下大元帥」,可除卻總督府,由他本人登基成為「臺灣人的皇帝」

余清芳用利誘來攏絡人心,只要捐獻銀錢者,就可得到靈符,將靈符佩掛於身,並且力行齋戒,一心頌念真言,就可以避免一切瘟疫、災害。余清芳採納羅俊的提議,也設置多層次傳銷機制,凡信徒可再轉手,兜售西來庵的靈符,可抽取每張靈符的三到五成價格,使得信徒樂於轉手,且順便宣傳其教義。余允諾信徒,革命成功後,會將把所有日本衙門土地沒收,以便賜給參與革命之人,讓跟隨者良田萬甲。

另余清芳也威脅恐嚇信徒:他得呂純陽祖師與劉伯溫先師密法,有一「山中寶劍」,深埋土內,出鞘後見血封喉,殺人無數,可飛劍殺日本人,亦可殺陽奉陰違的信徒。而且寶劍一出,天地震動,風雲變色,能感召中國燕京的袁世凱,袁將派遣無數北洋軍渡海,擊殺所有日本官吏與背叛漢人者;還逼迫參與者在玄天上帝與玄女娘娘神像前發毒誓,背叛余清芳者,會遭到天譴而家毀族誅。


臺南西來庵:余清芳宣揚其抗日行動處,原本在臺南市亭仔腳街(今日青年路121號)附近

由於余清芳聲勢浩大,保密工作不足,總督府的情治系統也耳聞風聲「南臺灣各地傳言,中國軍隊即將攻打臺灣,與臺灣人裏應外合,驅逐日本。」總督府命軍警加緊查緝。基隆港警察又發現一名臺南人蘇東海,攜帶鉅款,奔走於廈門與臺灣之間,且言行非常可疑,遂將蘇東海逮捕,但並未對他嚴加控制,而是暗中監視。蘇東海在監所,又遣一名被釋放出所的妓院經理坂本憲,送信給余清芳的手下,醞釀起事。總督府遂發覺余清芳、羅俊等人才是事件主謀。於是全臺灣憲兵與警察大舉逮捕抗日分子,羅俊走避不及,於嘉義竹崎遭到逮捕。余清芳於事洩後即潛入山中,和同謀者江定商討對策。

1915年7月6日,在遭公家通緝下,以「大明慈悲國奉旨平臺征伐天下大元帥余」名義發動起事,與日軍在噍吧哖(今臺南市玉井區)交戰。余清芳奇襲多處警察廳,襲殺眾多日警甚至是其眷屬,並在噍吧哖附近的虎頭山建設堡壘,與日軍對峙,一時陣容擴展至千人以上。然而日軍一方面仔細搜山,另一方面張貼告示,勸告投降者,或許不必處死,但又對投降者實施報復殺害。老家在當地的臺灣農民組合幹部簡蛾說,當時日軍取一竹竿作為標準,凡身高超過此竹竿者一律斬首,埋屍大坑之中,爾後四周村落家家戶戶同日舉辦忌日祭典,就是這個原因。1915年8月22日,余清芳在王萊莊(今臺南市楠西區)被捕,江定则至隔年(1916年)4月始被劝诱,並且日本当局派人向江定表示,只要他出降,决不追究,加之糧食、武器匱乏帶領部屬270余人下山向日本官方投降。日本当局在受降完毕,突然于深夜出动大批警察将江定等人全部逮捕。

臺南的臺灣話俚語曰:「余清芳,害死王爺公。王爺公無保庇,害死蘇阿志。蘇阿志無仁義,害死鄭阿利。」就是在講述此事,事件結束後,西來庵即被總督府拆毀。

戰後發展

由於,參與事件者遍布全臺各地,據總督府統計,被捕的人數多達1,957人,其中在臺南開設的臨時法庭中,被判處死刑者,除主事者余清芳、羅俊、江定外,高達866人。之後,在日本國內與國際輿論壓力下,1915年11月10日安東貞美總督以大正天皇即位為由,四分之三的死刑犯被特赦為無期徒刑。此事件後,總督府才開始整飭臺灣民間信仰的問題,以避免類似起事事件再發生。安東貞美總督在會議時曾說:義和團之亂已經是十幾年前清國的事情,為何今日臺灣還有此類的暴動?盲從暴動者至少也該知道,迷信是不能依賴的。這不只是我們統治的失敗,亦是教育的失敗。

西来庵事件結束,亦使臺灣人認識到由於軍事實力的懸殊,抗日起義舉動斷然不可行,民眾開始以和平方式爭取民主與自治,從此由武裝暴力轉型為以社會運動與政治訴求的文化抗日運動,所以西来庵事件也成為臺灣漢人有紀錄以來的最後一次武裝抗日。

紀念

1977年台南縣政府於南化鄉設立「噍吧哖起義抗日烈士紀念碑」與玉井虎頭山立「抗日烈士余清芳紀念碑」,以彰義士之忠烈。並於2012年完成修復落成。而當時起義的地點南化鄉、玉井等地皆設有「忠烈廟」、「懷恩堂」等忠烈祠,奉祀革命義士的神位。台南民間也私設有「西來庵噍吧哖紀念館」的宮廟。

以下是今日新聞事件:

新化發現三千人白骨 疑噍吧哖義士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

2014.03.14 02:53 am

台南市新化第一公墓附近防空洞內,發現三千多人的無主骨骸。

記者吳淑玲/翻攝

台南市新化第一公墓附近,發現大量無主骨骸,清點後達三千人之多,地方盛傳是「噍吧哖抗日事件」遭屠殺義士;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表示,白骨身分有待考證,但當年遭日本警察殺害的抗日義士恐逾萬人,非常悲壯。

噍吧哖抗日事件發生在一九一五年,余清芳、蘇有志等人在台南「西來庵」發起抗日革命,以驅逐日人、建立「大明慈悲國」為號召,率眾攻打日人,新化仕紳蘇有志後來事敗被捕處死,明年事件正好滿百周年。

新化區公所今年初得知這兩堆白骨被堆在磚砌的防空洞內,既無棺木也沒裝甕,推斷曾被整理集中堆放,但防空洞由誰所建已不可考。有地方人士發願,要把白骨分裝一千多個金斗甕,安置在公所建的海生萬應公祠,廿日起舉辦四天法會超渡亡魂。

嘉南藥理大學觀光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陳信安長期研究噍吧哖抗日事件,他說,新化地區有多處萬人堆、殺人埔的地名,都與噍吧哖抗日事件有關,推測很多人被日警帶到新化屠殺,才取這些地名。

台南市議員林志聰指出,這堆遺骸出土地點早年稱為「湖仔內部落」,附近有日警屠殺噍吧哖抗日義士的刑場,百年來因日據戰亂、土匪侵襲,居民已分散遷離。

陳信安說,他查訪新化耆老、蘇有志的外孫陳振淵等人口述,噍吧哖事件後,日警將南化、左鎮、玉井等區抗日義士,帶到現今的頭前溪第四公墓旁砍殺,日警砍下頭顱一腳踢進溪中,沒人敢收埋。

楊逵文學館志工隊長曾進發說,噍吧哖抗日事件後,日軍清庄屠殺報復,以左鎮的菜寮溪為界,將左鎮、南化、玉井三地十五歲以上男子斬無赦,血流成河,死者難以統計。

【2014/03/14 聯合報】 @ http://udn.com/

再來看看網友提出的質疑:

來源:新化情報小賣人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inka.tw

1401556_501702376605360_994193786_o

小賣人看到這則新聞時,覺得有點怪怪的,首先新化第一公墓的原址在清國時代就已經是墳場,大家可以參閱繪製於日治初期的台灣堡圖(紅色範圍處),表示這些骨骸若不是外地移來的(事實上也不可能),就不能排除可能是清國時代或更早時期所留下的,不一定和西來庵事件(噍吧哖事件)有關。

第二點是,西來庵事件發生在1915年(日大正4年),當時雖然正值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也參與其中,但台灣基本上與戰事關係甚小,也未淪為戰場,自然也就沒有蓋防空洞的需求,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直到戰後國民政府接管,臺灣才廣設防空洞,也就是說,這些遺骸是後來搬進去的,不可能是當時西來庵事件後就留在那裡。

再來是,新聞上的照片,遺骸已經明顯白化了,可是卻又未到風化的程度,表示這些遺骸主人若不是剛往生沒多久,就是最近幾年才出土或被移到此處,前者顯然不可能,那麼會是誰把這麼大量的遺骸堆放至此呢?

小賣人翻閱舊資料的時候,發現2008年的兩則新聞:

1.古人託夢撿骨… 挖出明清古錢幣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23/today-south2-2.htm

2.新化鎮第一公墓無主墳出土罕見明朝崇禎古幣 (這間應該是民間小報)

http://mypaper.pchome.com.tw/yes5902576/post/1326083451

摘要如下:
…姚溪海(編按:當時的新化鎮長)於上任以來,就陸續接獲各界的反應,並指新化鎮立第一公墓,因為設立的年代久遠,造成早期下葬的墳墓因為地理環境改變,導致有眾多的無主墳骨裸露在外…

…為憐憫這些無主墳的先人骨骸都能有一長眠的歸處,經委由高雄市忠孝佛堂同修會義工進行義務撿骨,在為期一個半月密集作業,初步已完成小部分約一百多座的無主墳撿骨…

…從第一公墓出土的古錢幣就可見證,為讓無主墳骨和陪葬物有一最終的歸宿,目前暫安放鎮立停屍間,待明年4月新建萬應祠完工起用,再全部收容在祠內供奉,以慰死者在天之靈…

綜合上面的情報,小賣人大膽推測,會不會可能是當時整理墓園作業,一時疏忽而留下的呢?那麼遺骸的年代應該是在清國或鄭氏王國時期,自然就與西來庵事件無關了。

不管事實如何,都還需要再進一部的驗證才有辦法下定論,小賣人看到許多未經查證,就把這則新聞無限上綱的文章,對這些遺骸的主人而言,似乎不是那樣妥當呢!!

★★★★★
新化情報小賣人 新化情報招募中~
如果網友有任何關於新化的八卦情報、照片都歡迎投稿分享哦!

連日本警察看到高砂軍都要舉手敬禮◎潘智仁

$
0
0

535647_476607845721064_288781475_n

連日本警察看到高砂軍都要舉手敬禮

當時,臺灣一般民眾的工資水準大約在20元左右,而加入日軍則可以領到200多元。《臺北的徐東波就承認:“1943 年夏天,我 23 歲,那個時候在報紙上常會看到刊登入伍的通知及新聞,在我結束餐廳工作後第2天,台南有入伍的考試,當時我想,每個人都得抽籤入伍,若抽到了,去當兵只有 10 元的薪俸,但是志願從軍,卻有 160 元的薪俸 》

相當現在現在基本工資一萬八千元乘10倍等於十八萬元

也就是說比照日本軍人薪資 所以40萬臺灣志願者前往報考,最後只收了1000名 是可信的

高砂軍就是當時的本島人熟生番

轉自潘智仁的facebook
2013年2月24日

Click here to view the embedded video.

日治時期的台灣人生活到底好不好?◎海兒

$
0
0

以1930年代日治時代的台灣為背景的電影KANO在台灣社會所引發的「親日」與「仇日」情緒與爭論,連日來依舊在大眾傳播媒體與網路世界一直持續延燒著, 主要是因為這一部電影在無意間,讓台灣人透過電影影像見識到「日治時代」其實是一個物阜民豐、族群逐漸走向融合的時代,而非如馬政府藉由「課綱微調」的手 段篡改成具有「非法佔據」意涵、台灣人飽受凌虐欺壓的「日據時代」。

事 實上,即令沒有KANO這一部電影將過去日治時代的歷史重現,大部分經歷過日治時代的台灣老一輩也依然對那一個時代的種種記憶猶新,而年輕一代的台灣人若 是肯用心去挖掘出那一個時代所留下的種種影像紀錄,並將同一個時期的台灣與中國進行比對,就會了解日治時代的台灣人生活究竟好不好。

以 一張在1911年在中國北京所拍攝的老照片來看,從照片中的中國民眾無論是成人或小孩子都是衣不蔽體、長相猥瑣、蓬頭亂髮、全身髒兮兮,幾乎和非洲部落的 難民沒啥兩樣的情況來看,很顯然當時的中國生活環境是非常的惡劣。中國城市地區的居民雖然好一點,但卻也好不到哪裡去,已另外一張1919年廣州人在早 餐擔子吃早餐的模樣,也同樣是集髒、亂、醜於一身。

1932406_519886621454134_1148954750_n
1911年北京

1900108_519886961454100_4796074_n
1919年廣州早餐擔子

相 對來看,另外一張在台灣的賽德克族部落所拍攝的照片,當中的賽德克族少女不但穿戴整齊、乾乾淨淨,而且面目清秀,是日本民間所說的「豐年童子」的模樣,很 顯然的,台灣當時即令是位處偏遠的高山部落原住民生活也遠比在中國平地討生活的中國人好得太多。至於在城市的居民就更不用說了,以一張1916年台北市的 「新起街市場」(也就是現在的西門町市場)為例,照片中的台北市街道整潔、往來的市民也是衣衫整潔儀容端莊。

10007516_519887731454023_1327070562_n
1911年賽德克族少女

1383328_519888438120619_1199186816_n
1916年台北市新起街市場

中 國人常自誇他們其實中國是「地大物博,物產豐饒」,然而,根據「韓非子」在「五蠹」一文中卻提到:「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可見得, 中國自古以來其實是一個人口過剩而資源不足「地大物薄,物慘瘋擾」的貧窮國家,加上落後而嚴苛的政治制度,使得歷代的中國人民幾乎是處於和牲畜沒啥兩樣的 狀態下生存。

就此而論,在1895年被大清帝國割讓給日本後的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生活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若是當時的台灣繼續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會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只要看看當時台灣與中國的照片加以比對就可以見分曉,而無需再多費唇舌爭論了。

〔 資料來源: SummerBlue 的部落格  | 引用網址/留言討論

海兒 2014/03/16

日治臺灣生產咖啡商標◎Cosby Khóo

$
0
0
日治臺灣生產咖啡商標 ———————————————————– 1884年德記洋行自馬尼拉帶回百株"加非"苗木(番果)栽植於三峽。 1902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技師的田代安定,在恆春籌設「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今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以試驗熱帶水果種植,"珈琲"為其中之一實驗作物。 1907年東京勸業博覽會上展現䑓湾珈琲。 1915年大正天皇即位典禮中,天皇肯定䑓湾珈琲品質,指定恆春產的珈琲為「國產品」。 1917年臺灣殖產局園藝試驗場嘉義分場(今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成立,延續了田代安定技師的種原蒐集試驗,確立【阿拉比卡】種為臺灣合適的栽植種。時至今日農試所嘉義分所仍為臺灣咖啡研究的重要研究機構。 1927年之後各商社陸續在臺灣擇地栽種珈琲。較著名的種植地有屏東日之出鳳梨農場、嘉義內外食品會社農場、斗六圖南產業株式會社農場及花蓮舞鶴住田物產株式會社等。 1936年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成立後,䑓湾珈琲產業的發展受惠於南進政策,至1942年所統計珈琲的栽植面積近一千公頃。而後受戰爭影響,珈琲產量漸走下坡。 戰後1950年,咖啡少量復耕,但受黨國政治下社會文明倒退牽累,咖啡飲用風氣未開,市場停歇。 1980年代臺灣咖啡飲用風氣再度興起,帶動栽植風氣,但市場唯利是圖,國產成本較進口為高,本土產咖啡僅是曇花一現。 1990年代掀本土化運動,開始注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政府開始逐漸輔導咖啡在地種植。 2000年後休閒風氣掀起,各式咖啡連鎖店在臺灣街頭林立,便利性的消費習慣深入一般民眾生活中,咖啡飲用蔚為風潮,消費市場對咖啡需求轉向追求質量,臺灣咖啡成了精緻農業的一環逐步擴展。 直到2011年的統計,臺灣栽種咖啡樹的總面積仍不及日治時代。 (function(d, s, id) { var js, fjs = d.getElementsByTagName(s)[0]; if (d.getElementById(id)) return; js = d.createElement(s); js.id = id; js.src = "//connect.facebook.net/zh_TW/all.js#xfbml=1"; fjs.parentNode.insertBefore(js, fjs); }(document, 'script', 'facebook-jssdk')); 由 Cosby Khóo 貼文。

日治50年19位台灣總督,日治歷史被中國黨消滅!◎羽涵

$
0
0
臺灣總督是指台灣受大日本帝國統治時,由日本天皇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在1895年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台統治,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在1895年到1945年之間的半個世紀當中,日本政府共派任了19個總督,可以依其對台統治原則來劃分為以下三個時代:前期武官總督、文官總督時代、以及後期武官總督。 實際上,無論是前期以軍人為主的武官總督,或是大正及昭和年代初期來台的文官總督,還是後期軍人當政的日本內閣所派任的總督,一般來說,當時在台灣,台灣總督就是擁有行政權、軍事力量、和立法權的絕對權力者。透過台灣總督府官署系統,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幾乎掌控所有行政資源。此外,總督尚可隨意任命和左右法官、檢察官並鎮壓島內反對力量。雖說是以殖民心態經營台灣,但歷任總督或總督府官署系統中,仍出現不少稱職的技術官僚。因此大日本帝國統治台灣的五十年之間,對於台灣整體環境,仍有一定的改善。 19位總督中,第2至5任的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與第11任的上山滿之進皆出身原為長州藩的山口縣(出身該縣的日本首相數亦位居各都道府縣之冠),共統治臺灣將近21年。 臺灣總督府於1945年10月25日舉行受降典禮,向盟軍投降,但其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方正式廢止。 日治50年19位台灣總督,日治歷史被中國黨消滅! 日治50年19位台灣總督,日治歷史被中國黨消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守護臺中,台灣反抗軍的最後一戰-二七部隊

$
0
0
國民黨不會讓你知道的歷史–【守護臺中,台灣反抗軍的最後一戰-二七部隊】 二七部隊乃台灣台中地區於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於1947年3月6日由謝雪紅、鍾逸人、蔡鐵城等多人所共同領導的反抗國民政府的武裝民兵組織。 二七部隊是二二八事件當時,全台灣規模最大、維持最久的反抗勢力組織,同時也是當時全台灣民眾口耳相傳關注的焦點。「二七部隊」的名稱取自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2月27日傍晚發生在台北市的一起緝菸血案。 1947年2月27日晚間的一起緝菸血案,以及2月28日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掃射抗議群眾,使得局勢完全失控。 2月28日當日下午,群眾佔領新公園內的台灣廣播電台,並透過電台向全台灣廣播說明2月27日晚間發生的緝菸血案,以及當天長官公署廣場的流血事件,並控訴一年多來的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貪官汙吏橫行與軍警的暴行,呼籲全台民眾驅逐各地貪官污吏以圖生存。 隔日起,終於爆發蔓延台灣全島的反抗政府事件。 3月2日,台中市民於台中戲院舉行「市民大會」,公推台中市婦女會理事長謝雪紅為大會主席,會中強烈抨擊國民黨暴政。參加群眾決定遊行示威,利用消防車鳴響警笛呼籲市民響應起義。 3月3日,謝雪紅在台中市參議會組成「台中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組織「人民大隊」,簡稱「民軍」。霧社地區一百多名泰雅族人下山參與台中作戰本部。民軍的隊伍計有彰化隊、大甲隊、豐原隊、東勢隊、埔里隊、員林隊、田中隊、太平隊、獨立治安隊等等。 3月3日上午八時許,國軍出動武裝卡車在台中市區進行掃射,並與民軍展開激烈槍戰。下午四時,各地民軍紛紛趕來支援作戰,與台灣中部地區的國軍多處軍事據點進行交戰,國軍部隊於當日晚間十時許繳械投降。 至3月4日,民軍共攻取台中市政府、台中市警察局、台中縣警察局、台中市憲兵隊、台中團管區司令部、台中軍械庫六處、台中廣播電臺、台中電信局、專賣局台中分局等重要機構。 3月4日上午10時,台中水湳「空軍三廠」雲少將廠長亦與民軍談和交出武器,台中市區以及近郊悉數為人民軍控制。 3月6日,作戰本部將在地八部隊,及四百餘名青年、學生改組為「二七部隊」,由鍾逸人擔任二七部隊的部隊長。 3月6日下午,二七部隊的埔里隊成功逮捕以蔡志昌為首的軍統特務四十多名,並將之拘禁於台中監獄。 3月7日,二七部隊正式成軍,並駐紮於台中「干城營區」、進駐干城營房。3月8日,二七部隊馳援嘉義的戰鬥。 3月12日,二七部隊得知國軍大批增援部隊逼近台中的消息,考量自身實力有限,以及避免與國軍在台中市區進行正面的戰鬥因而波及台中市民,於是部隊轉往南投埔里,並改稱「台灣民主聯軍」。二二八事件期間,二七部隊除攻佔台中各政府機關之外,亦武裝支援嘉義、南投的反抗國民黨組織活動。 二七部隊的基本隊伍,包含黃信卿的埔里隊、何集淮與蔡伯勳的中商隊(台中商業學校學生隊)、呂煥章的中師隊(台中師範學校學生隊)、黃金島的警備隊(獨立治安隊)、李炳崑的建國工藝學校學生隊,以及包含霧社地區泰雅族原住民青年的陳明忠的突襲隊等等。 二七部隊原定與在嘉南起義的台灣自治聯軍在台灣中部會師,但因得知國軍二十一師於3月12日已進逼台中。而當時已全盤控制台中市警、政、軍機關的二七部隊為避免與國軍於台中市區發生戰鬥波及市民,於是毅然決定撤出台中,並將部隊,以及武器、彈藥、車輛等物資暫時集結於埔里國民學校。 3月13日上午,台灣民主聯軍(二七部隊)派出宣傳隊,分乘兩輛卡車到埔里鎮內各地進行宣傳;宣傳部長蔡鐵城於車上演講,說明該部隊遷入埔里的任務,並號召鎮民同心協力抵抗國軍二十一師。 3月13日中午,台灣民主聯軍(二七部隊)本部進駐埔里武德殿。3月13日下午,國軍二十一師先遣部隊開抵台中。 3月14日,國軍21師146旅436團之一部(兵力800人)進駐草屯。國軍部隊繼續前進至水裡龜子頭地方,往埔里推進,二七部隊分隊於中途截擊,迫使國軍退回草屯。 3月15日,另一路國軍部隊由二水經集集前進至水裡坑(今南投縣水里鄉),並佔領日月潭與門牌潭兩發電廠。又一路國軍部隊試圖經由魚池地方包圍埔里。國軍兵分三路夾擊二七部隊,並縮小包圍圈,此時埔里對外通道均為國軍封鎖。 當時為台中農學院學生的突襲隊隊長陳明忠率部夜襲,兵分三路,包圍魚池警察所,並與國軍21師146旅436團第2營第4連在日月潭附近發生激戰,國軍頗有傷亡敗退水裡坑。 3月16日,警備隊指揮官黃金島率領三十餘名學生軍駐守烏牛欄溪橋西南邊600公尺處的南、北兩側小山巒迎戰,乘地利之便,由上午十一時激戰至黃昏,戰場上槍聲爆炸聲持續不斷,國軍21師146旅436團第2營遭受逾200人之傷亡,史稱「烏牛欄之役」。 不久後因當地原住民不支持游擊作戰,孤立無援又無法與他處隊伍聯繫,又兩軍兵力火力差距過大、腹背受敵,加上彈藥用罄,於3月16日晚間遂行解散,結束了中部地區的武力抗爭。 相關連結 守護臺中~被國共雙方誣衊的台灣臺中地區「二七部隊」英雄 http://wtfm.exblog.jp/9724682/ 228台灣魂 二七部隊抵抗支那政權最後戰役◎台湾氫年 http://ppt.cc/Vp4t 歷史大事–228事件 烏牛欄之伇(埔里鎮公所) http://www.puli.gov.tw/web_travel/history/index.php?index_id=3 訪鍾逸人先生小記 /吳俊瑩 http://ppt.cc/H~kL 永遠的戰士--鍾逸人 (民報) http://ppt.cc/PqZh 台灣演義:台籍共產黨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zkl23BVpxI (1/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4Tjobi6qg0 (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j4OcI_30r0 (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vqtwpdNGV8 (4/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Bsb3Ckuzgs (5/5) . 資料來源 Wikipedia

台灣人為何不歡迎張志軍◎許又方

$
0
0
2014年07月02日14:56 許又方(東華大學教授) 1970年4月,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赴美訪問。當月24日蔣步入紐約廣場飯店時,遭到台灣留學生黃文雄及鄭自財埋伏槍擊,但因美方維安人員機警,黃、鄭兩人當場被捕,蔣經國則逃過一劫。 事件發生後,據說蔣不斷自問:「為何台灣人要殺我?」學者李筱峰分析此事的後續影響,認為它促使蔣經國調整治台心態,包括陸續起用台籍菁英、對待政治異己更加寬容等。換言之,行刺案讓蔣經國開始自我反省,他晚年願意推動民主制度,與此事件息息相關。 以此對照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遭到如影隨形的抗議、甚至潑漆等情況,張也應如蔣經國般自省:「為何台灣人不歡迎我?」並認真思考箇中因素。實則從台灣人的觀點來看,張志軍不受歡迎的理由眾所周知──中國對台灣太霸道。 何謂「霸道」?二千多年前孟子就已對此作了解釋,即「以力服人」--用恫嚇威脅的方式逼人就範。中國對台灣佈署超過二千枚的飛彈,用盡各種蠻橫的方法打壓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並積極利用經濟侵略干擾台灣的政治情勢,這些林林總總極不友善的對台作為,都讓台灣人反感已極,愈年輕的族群反應愈形激烈,此由本次抗議張志軍訪台多為年輕學子可以看出。包括張志軍在內的中國領導者應該警惕,「反中情結」年輕化,絕對不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繼續用「霸道」的方式對待台灣,只會讓台灣人更不願與中國妥協。 孔子曾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老子也說過:「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大國以下小國」的道理。國家愈強大,對待小國就愈應謙遜、文明,才能爭取小國的認同。不只台灣,對香港也應如此。特別台、港、中之間有著文化與種姓上的密切關連,中國更應用親切與真誠對待口中的「同胞」之國,而非口蜜腹劍地視台灣與香港為禁臠。香港七一大遊行已然用最強烈的反彈行動告訴中共,他們不接受「霸道」獨裁的統治方式。孔、老名言對近來積極發揚中國文化的中南海領導而言應不陌生,不妨好好咀嚼其中義涵吧。

臺灣平埔族(大肚王國)的一段歷史,臺灣消失的歷史

$
0
0
作者g6m3kimo (名為變態的神moon) 看板Gossiping 標題Re: [新聞] 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 正名成功 時間Wed Jul 2 07:36:04 2014  yo,brother,moon感到,有股淡淡的憂傷呢.  未正名的西拉雅、馬卡道、大武壟、道卡斯、拍瀑拉、巴宰、噶哈巫、巴賽、凱達格蘭大多是平埔族.  其中巴宰族可說是台灣的戰鬥民族,其勇敢足以和泰雅族相抗衡,和一般原住民較不同的是,成年的男子多半有173公分以上.  巴宰族活躍於台灣中部,北至大甲溪、東至東勢,之於台中、南投、苗栗,都可見其蹤跡,早期巴宰分布於數社,又以岸里大社(今台中神岡)的巴宰族最為有名.  如果你在這裡遇到姓潘的人,那麼他有可能就是巴宰族人了,巴宰族在清朝時屢次參與平亂,康雍乾三世都有其歷史記載,無論是朱一貴還是林爽文,都曾栽於巴宰之手.乾隆時期,甚至賜姓潘,並曾親自召見.  看到這,各位brother可能覺得納悶,怎的原住民成為國王的人馬,要知道,這是漢人史觀,無論是清朝還是明朝,對原住民來說,都是一群強國人,平埔居住於平原之上,早已是外來種覬覦的目標,高山上或許還能暫避一時,但擁有肥沃平地的平埔族人,則無法逃離被開被啃的命運.    他們詠唱著儒門的歌,大一統的思想,一手抓著錢,一手摸著奶,盤算著自己的利益,以及如何犧牲他人與可貴的良心,最後在用冠冕堂皇的話語包裝自己的劣行.  但是他們很強,這無庸置疑,他們強的點在於,他們人很多,他們的命很賤,他們心很黑,就像蟑螂一樣,一隻小強看起來沒啥,但是許多個小強聚集起來,變成了大強,所到之處,如同螞蝗過水,狠狠付在你身上,吸你的血,啃你的肉,當你整屋子都布滿了蟑螂屎和卵鞘,那麼也只能哀嘆的,搬出去,因為那是怎麼清也清不完的.  因此接下來要說的,brother,是課本裡不會提的,一段消失的歷史.  平埔族分布台灣西部,由北到南,都能見其蹤跡:  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maps/map_tw_pinpu-1.htm  安祥的生活,男獵女織,他們也會耕作,不過是採取游耕,也就是種些小米、番薯,最不影響自然的方式,享受自然.他們有自己的歌謠、語言,例如Ayan,祂有著長者的叮囑,豐足的喜悅,愛情,感謝.  獵到了鹿,就十分高興,割一盤盛著碗裡,和鄰人共享,他們的女人並非是關在房裡織布的那種,而是會捏著丈夫的耳朵,一邊剝下鹿皮,製成保暖的衣被,她們下田、分配酒菜,和男子們共飲,縫製自己的禮服,在艷紅的格子紋編入純潔的期待,串上五彩的琉璃珠,和自己看上眼的男人結婚.男隨妻而居之,但可man的很,他們勇敢而心胸寬大, 溫柔而富有肩膀. 他們不會記仇. 「性好勇,喜鬥,…鄰社有隙則興兵,期而後戰,疾力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不相讎.」                                陳第 <東番記>  他們相信靈魂不滅,既牽手也牽田,家人的名字連在一起,在不分彼此之下分辨你我,例如神moon的名字叫做名為變態的神moon,那麼,my son的名字就會是: 星星.變態.moon  他們沒有刑罰,但不代表他們不會犯錯,應該說眾人心理自有一套規則,我在朋友家裡發現我遺失的東西,那就請你將等值的物品還給我,這就像游耕過後的土地會自然生出新芽,只在特定的季節獵取今日的食物,便會得到生生不息的鹿. 快活的像老莊在書裡所記述那樣,安和的像是叢林裡的黑熊那樣.  然而,一群蟑螂和螞蝗卻自沙灘上爬了過來.  像是一場災難,他們的屋子,被吸的越來越小,容不下所有的族人,他們的土地被燒了,樹木被砍伐,是的,他們也耕田,不過不是像他們那樣永續的耕,而是耕盡良田裡最後一株草,他們要十倍的作物,百倍的穀物,千倍的財富,是了,他們也狩獵,但是殺盡滿山滿谷的那樣獵,他們獵鹿,也獵石虎,獵盡山林的任一樣東西,他們獵人,也獵人頭,獵的是人頭上的靈魂和尊嚴,他們有文字,卻好像沒有文字一樣,所訂的契約都是假的.  他們也喜好鬥爭,不過卻十分會記仇,記取比原來多百倍的仇恨,或千倍的仇恨,或憑空捏造的仇恨.  平埔族的災難,自明鄭時期便播下種子,那時有一個大肚王國,是台灣最早的王國,oh,該怎麼述說呢?這個王國是由巴布拉族、巴布薩族、巴宰、洪雅、道卡斯族所聯合建立的迷樣國度,荷蘭人稱之為Keizer van Middag,意為白晝之主,現有的記載為兩位王,但應該不只此兩位,因為這名為Camachat的王之名幾乎橫跨了兩個世紀,這不知何時開始的王國,也許傳遞了南島之火,要知道,台灣第一個發現的左鎮人約有史前兩萬~三萬年的時間,而台灣更被認為是南島語系的起源.  大肚王國應是一個聯合共主的準王國,紀錄上的兩位白晝之主,可能屬於巴布拉族,講這詞可能有點陌生,這麼說好了,著名的歌手蔡依林,可能就有巴布拉族的血統.  大肚王國面對荷蘭的槍砲,仍然可以維持半獨立的地位,但是鄭成功打敗荷蘭人以後,軍隊卻開始侵墾他們的土地,這讓大肚王國的諸社開始抵抗,和鄭成功展開激戰,初時一度使鄭軍受挫,然而鄭氏在增援下終使大肚王國屈服,戰敗後慘烈的情況,也許可以從道卡斯族的傳說一窺端倪.  鄭成功戰勝,殺了許多原住民,其中一社更被屠到剩下五人,鄭殺一人,流白血,大感詫異,向天祝禱,今再殺四人以答天怒,如天意能容,請流以紅血,若否,請示以白血,祝畢,再殺一人,仍流出白色的血,於是就放了剩下三個人,這三人,即為道卡斯.  講這個道卡斯,各位可能不太明白,這麼說好了,現今台中大甲之地名Tua-ka,即來自此族,而著名的苗栗縣長劉政鴻,可能有道卡斯的血統.  到了鄭經,又有劉國軒屠村事件,得到了得到大肚台地以西,神岡等土地,大肚王國就開始衰弱了,神岡,即為後來巴宰族的興盛之地.  清朝滅亡鄭氏後,正式進入台灣,雖然同樣都是殖民,也都遭遇過反抗,但是相較鄭氏的時而打壓時而放任,清朝採取更有效也更儒化的行動.  鄭氏雖狂,但也保留了原住民一定的存活空間,鄭成功嚴禁漢人越界開墾原住民的土地,而此時漢人的拓墾範圍亦不大,多半集中在少數特定區域,若鄭是「陽攻」,那清就是「陰奪」了,這導致剩下半條命的大肚王國,顛覆的命運.  「以番制番」.  巴宰族的岸裡社並非一開始就依附清朝,他們處於一個中立狀態,此時期,已有許許多多的平埔族歸於清,他們被置「通事」意即原住民番社的代表者,有趣的是通常為漢人,漢人長於吸血,他們要賦稅,徵勞役,就像是保護費一樣的東西,原住民被迫繳納以換取原本應有之自由,西元1699年,屬於道卡斯族的吞霄社起義,宛若賽德.克巴萊的初源--頭目卓介卓霧亞生揮刀而起,此刀原用於獵鹿,無奈那通事黃申,索求無度,連狩獵之前都需繳人納米,正當那廝還細數你們應有的義務與責任之際,卓介卓霧亞生已手起刀落,斬下他頭來.  至此,「吞霄社事件」拉開了序幕.  清兵圍攻崩山,須知那崩山有火,吞宵燃炎,卓介卓霧亞生處於火炎山中,率部與清軍相抗,悲哀的是,站在他們面前的,卻是流著相似血液的人.  西拉雅族、新港社、蕭壟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這些族人一字排開,站在騎馬的清兵前面,卓介卓霧亞生一聲大吼,他知那靈魂與自己同樣熱血,但卻走往不同道路的人-  「性好勇,喜鬥,…鄰社有隙則興兵,期而後戰,疾力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不相讎.」                                陳第 <東番記>  正如那莫那.魯道與鐵木瓦力斯,雙方遭遇於通宵、苑裡之山界,展開一場白刃戰,那原民之血灑在茄苳樹上,彎刀懸若,頭顱噴飛,清兵看的呆了,那些頑抗如鐵,或者虛以委蛇的原民們,那些他們視之如璧屣,一臉憨笑的原民們,現今卻展開豹的牙齒,灑出熊的唾液,擁有灰暗眼色的上古之魂,古銅色的身軀交疊阿,染成了一片朱紅.  那是他們從不曾見過的景象,不為私慾、無所算計的鬥爭,逐漸消失的獵場,緩慢的、被馴服的靈魂,一絲一絲的從那筋肉與血管中竄出,如蒸氣般消失於天際,失去靈魂的肉體,一具接著一具倒下,他們已經分不清誰是生番,誰是熟番了.   為了生存,而失去生存,卓介卓霧亞生的勇氣,終究蓋過了遍地英雄,逼近了清兵,獵人們的戰鬥結束,接下來就是狩獵了,官兵們被殺的退敗,宛如雄鹿被折了鹿茸.  風在呢喃著,蕉埔里的葉片在搖擺,  「Honeyan!Honeyan!」    吞霄,吞吐了文明,將那剩餘唾於地,也迎向了即將到來的終曲.  那遺跡至今留存著,苗栗縣通宵鎮大坪頂山十八好漢祠,有座刻上「靈魂」的墓碑.  然而,岸里社,卻選擇了文明.  涉林如涉水的岸里社,赤腳飛躍於溪澗,對於紅土遍布,一踩即崩如烈火的火炎山,他們就如輕撫女人的頭髮般,走的那樣輕鬆自在,清兵找來了這樣高強的幫手,居然只靠著幾匹布、糖果和煙--這令人匪疑所思,若不是岸里社地處貧瘠,或是利用巴宰人、乃至於整個平埔族…滴水相報、良善可欺,與世無爭,爭不記仇之個性,那麼就是岸里社在面對漢螂大舉入侵,另有盤算.  在大肚王國分崩離析的此刻,他們必須創造自己的國度,而不像其他的部族一樣,不是被輕忽奴役,喪失尊嚴,或者反抗到被屠村覆滅.  他們得選條特別的路,制於人又不完全受其制,這為往後的岸里「大社」繁榮與沒落,埋下了伏筆.  岸里社進入吞霄後山,清兵則自海線而攻,兩面夾擊下,卓介卓霧亞生戰敗,而岸里社也得到了清廷的重視.  而後,岸里社亦參與了平朱一貴之役.  大肚王國最後的反撲,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爆發,值得一提的是,除原有的道卡斯族群的崩山八社,大甲西社、吞霄社、貓盂社等族群,巴布拉族的牛罵頭社、沙轆社、大肚社亦有參與,幾乎整個舊王國的領域,群起響應.  大甲西社,白血之人之族,起事之人,名曰林武力,在<平埔番調查書>中,即有相關記載:  鄭經時代,僅有在來之旱稻,水稻之種子係由清國輸入,令大甲西社土目林武力種植,收成比旱稻多一成,且米質精良.  雖不知這林武力與起事者是否為同一人,然與其所屬大甲西社,可能較早服從於鄭氏,且已習得了種植技術,又為何開始抵抗呢?原因無他,官有萬惡勞役,民有漢人侵墾.  何謂勞役?舉凡出公差、搭廠蓬、買牛、跑公文、守隘口,修土牛溝、護衛軍工……連大官員出巡,也要出動原住民以防不測,簡單來說,原住民好用,單純,清朝又忌漢人,於是就把原住民當成菜兵來用,比22k還不如,  何謂侵墾?即是定下了漢番之界的土牛線,漢人仍不斷侵犯原住民的土地,使盡各種方式,或威脅利誘,或苦苦哀求,或假立契約,更絕得是,直接把你的女兒娶走,利用入贅的方式霸佔你的田產.此事一直延續至今,從出土的新港文書便可發現,原住民之間原本口頭承諾、彼此信任的風俗,到面對漢人時的手寫契約,原本沒有文字的原住民,甚至以從傳教士中習來的羅馬文字與漢字契約並立,你就知道當時的漢人多會詐騙了.除郭百年事件明鬥不過,假意和解,趁你出山打獵時殺你全家,亦有巧取如張達京之流割地換水,入贅和親,並於後世美化自己成一個救治、感化原住民的形象.  正和吞霄事件相似,不過此次清廷的官僚更是可鄙,除同知張宏章徵鹿皮、濫行勞役,其楊姓幕賓,亦時常調戲原住民婦女,清官倪象愷的劉姓表親,簡稱劉表,竟然將負責運糧,已經歸順的大肚社原住民斬首,並指他們是大甲西社的「作亂生番」,藉以邀功.  至此大肚王國再度復甦,各社響應的結果,一度包圍彰化縣城,並殺的同知張宏章大敗,北巡的台灣道總兵呂瑞麟,兵至,亦敗,回府中,增兵,再敗,須知這位台灣道總兵,可說是實際上清廷於台灣的統治者.清兵於是開了外掛,請來了前任總兵,並至大陸本土調配了約多原住民數倍的兵力,和先進的火器.  更重要的,是岸裡社的動向.  岸裡社是否有加入此次的反抗,各文獻記載不一,確定的是同屬巴宰的阿里史社,分支,噶哈巫族的樸仔籬社也在其中,由此可見,巴宰族對於抗爭各有歧見,然岸裡社的頭目阿穆對卓介卓霧亞生;阿穆之子阿藍對上朱一貴,阿穆之孫潘敦仔卻在猶豫之際,此次和過往不同,乃是大肚王國平埔族串連反抗,自己雖為土官,但林武力、卓介卓霧亞生不也是嗎?說到底土官這個稱呼,不過就是清廷管控部落的一個手段,但是清廷渡海大軍壓境,若反抗失敗,自己的部落是否也如往昔慘痛的屠滅?要知道,這可能是大肚王國最後的一役了,如無一社能倖存,平埔將徹底衰敗.  於是在張達京的勸說下,潘敦仔走往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幫助清廷,消滅大肚.  張達京,字振萬,號東齋,廣東潮州府大埔縣客家人,懂得一點醫術,和敦仔的祖父相熟,那時漢人移入,也帶來了許多疾病,張達京以草藥救治,博得了當地族人的信任,一共娶了六名平埔族的公主,敦仔的姑姑也在列,人稱其「番仔駙馬」.  在這名姑丈的引薦下,敦仔加入了戰局,擊破了巴布薩族的阿束社,為清廷奏響凱歌,敦仔獵人頭如獵鹿,可惜那獵刀卻爬滿了煙硝的味道,他踏過敵人的屍體,有清人的腳印星空下的獵曲已不再純淨,敦仔面前的那頭龐大的鹿,角被折彎,黥面被削去,遍體臨傷的站在他面前. 那已經不是你追我跑,你躲我劈,那個「不相讎」的遊戲了.  獵人停止了腳步,雄鹿不再奔逃,敦仔看著清兵一個接著一個,興高采烈的磨過他的肩而去,去了那鹿,的皮,的角,的眼睛,分割那鹿的肉,他看著大肚的靈魂們隨著那硝臭之風緩緩飛昇,而那是清兵與漢人看也看不到的.  但是敦仔留下來了.  他得到皇帝的賞賜,接收的大肚的土地,當了有史以來番人做主的第一名通事,他有一襲御衣,黃金色的蟒在其上旋繞,那是族裡的婦女永遠也做不來的衣賞.   他有了姓,「潘」,皇帝老兒給了他的名「大由仁」,那些被滅亡的部落,也得到了賞賜,起頭的大甲西被改成「德化」,林武力被梟首,巴布拉族的沙轆,被改成「遷善」,首領被仗斃,另一個牛罵頭社,被改成了「感恩」.  連山亦有賞,八卦山被改成「定軍山」,還建了一個亭,叫做「鎮番亭」.  大肚王國至此,也算是滅亡了.  然而敦仔的王國卻悄然建立,根據「岸里大社文書」的記載,大肚王國各社領地由敦仔接收,平埔族人亦得到了前所未見的財富,地位顯然比漢人還高,漢人、原住民畫界比鄰而居,成為當時的奇景,文書中,不乏漢人越線偷取金錢、牛隻等事件,顯示當時社人的富足.  敦仔坦著大肚子,叼著煙斗,看著自己領地,有房舍、有農田,牛牟牟的叫著,有漢人在幫他們耕田.  族裡的孩子笑著,跑著,婦女們收羅木碗,等待男人們回家一同吃飯,他吐了一口煙,大大的耳垂顫動了一下,這都是巴宰的勇敢換來的.  夕陽的餘暉,射入了他的眼睛,陌生戰士的身影,在金波中緩緩浮現,他看不見他們的表情,張口好像在吶喊些什麼,但那已經不重要了.  晚風吹來,那些幻影已悄然熄滅,敦仔覺得有些冷,將皇帝老兒的蟒袍,隨意的披在身上,搔搔肚皮,進屋去了.  張達京也有這樣的一件蟒袍,但是他小心翼翼的供在屋裡.  他隻身度台,捨棄了家業,雙手空空的上了鹿港,而今,不但見了皇帝,取了公主,憑著自己精通番語,以及一片赤誠,經營了廣大的人脈,無論是巴宰,還是漢人,都敬重他三分,他原先,也只不過是個小攤販而已.  凝望那片廣大的土地,雜草叢生,甚至有些野獸,還在上面跑著,他總覺得少了什麼.  那些旱地,應該可以變成黃金.  而他,應該也能獲得自己的歷史定位.  於是,他找敦仔商量,開始了「割地換水」的計畫.  巴宰有大片土地,可是沒有水,而界外的一堆漢人,卻老早摩拳擦掌的想進來,但是礙著敦仔的聲威,多半沒門兒,他算了兩方的利益,應能「各取所需」.  於是他以獨資的方式,回大陸找來了他的兄弟,以自己的名字「張振萬」為墾號,吸引了其他富人投資,成了「六館業戶」之首.  他說服敦仔,開鑿水圳,必然可以使旱田變良田,工費全由他和「六館業戶」出,敦仔只要割些土地,即能使大家歡喜,巴宰不但能得水,還可以收租,不用耕作即得六百石,而且,大部分的土地都還是巴宰的.  敦仔皺了皺眉頭,他確實擁有廣大的土地,但是沒人也沒水,他們或許有耕田的技術,但是並沒有可以蓋水圳的能力,而他知道,漢人就是靠耕田,才有著如此富足的生活.  他消滅了敵人,但是那些部族原本應該要負擔的勞役,全都變成了他的了;剩下的一些殘存部落,都對他恨之入骨,加上原本就有高山族時時來侵擾他們,男人們都出去抵禦和給清官做事了,他們根本沒有餘力開墾這麼大片的土地,如果由漢人開墾,他們來收租,似乎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他答應了張達京,在契約上簽了字.  沒多久,水圳就蓋成了,有趣的是,在契約中,張達京不但身為監督人(通事),又為中介人,(負責招墾,將收的番地轉給其他漢人),本身又是六館業戶之首,番地的收購的對象,等於是球員兼裁判的角色,一只契約上,有張振萬,亦有張達京,似有兩人,堪稱奇觀.  那吶喊聲猶在敦仔的耳盼.  水圳的水滋潤平原,卻流不入巴宰的田裡,迫使巴宰一再割地換水,而租給漢人的田地,一再的分租再分租,最後,連番大租都收不到了,肥了漢人,瘦了巴宰,大片被開啃過的土地,鹿與野豬亦消失了蹤跡,回不去過往游耕狩獵的生活.  張達京成為中台首富,而敦仔的後人卻彼此內鬥而越來越窮,甚至放棄自己的家鄉,被迫遷移他處,為了嫁女兒而變賣房子.  敦仔的那件蟒袍,有一說是被官府收了回去.  yo,brother,這就是一段歷史,隨著岸里大社文書以及文物出土,才得以重見天光,在這塊土地上,並不僅只有漢人與九族,亦有平埔,我們身上,有各種汨汨的血正在交織、匯流.  我們都可能擁有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血統.   如果血緣和民族性有所相關,這或許可以解釋一些現象,為什麼我們喜於建設與破壞,而忽略文化與未來,為什麼徵收他人土地,落見新房,練土成金,為什麼改善眾人的生活,只能靠變賣土地與炒作房產,因為我們腦袋,只有豐收的假象.    割地換水阿.  你割了什麼,又換到什麼呢?    歷史總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並非我們不需要經濟與發展,並非我們只吸空氣就能滿足,,並非推動事情的人,不應當收取饋報.  先想想台灣需要什麼.  需要人,需要下一代,需要新的文化.  需要人住進那房子裡,需要下一代扶養、自立,需要下下一代的出生.  為此,需要新的故事,讓已逝的寬容與信任復甦,取代長期封閉的私相授受,盲信尊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任何答案都會成為選項,孩子們不再因為競爭失敗而哭泣,轉而尋求能展自我性向與「不相讎」之路.  他們會讀到孔子的故事,平埔族的故事,切格瓦拉的故事.  而不會只有孔子的故事.  now,神moon就來說個故事. ———————————————————————-  電視上正播映日本國公主滿月的新聞.  小公主被絲綢做的白布,像棉絮一樣小心的捧著,睜著無辜的雙眼看著鏡頭.  舉國歡騰.  雖然僅僅是從電視牆上,但那自玻璃映射出來的光芒,正在所有人的心理閃爍著.  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呢?  國家,嬰兒,誕生.  在海洋另一端,有另外一位公主也正在看著她.  看著她小巧的眼睛,小巧的嘴巴,白皙的皮膚,還有她明明看不見的,卻打從心底為 她感到高興的子民.  日本國的神明是「天照」,是代表太陽的女神,小嬰孩彷彿一個小小的天照般.  她也有她的神,不過她忘了,已經沒有人知道她們的神明叫什麼.  嚴格來說,已經沒有人知道她們的語言,包括她自己.  只有ina知道,但是她已躺在床上多年,有時候去看她,眼睛多半半閉著.  還記得小學時,班上老師說到了她的族,那是介紹其他原住民時,很偶然的提到了的 關鍵字.  「巴冷族,是一個已經消失的民族.」  「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說巴冷族的語言了.」  老師淡淡的語氣有些哀傷,她則是用力的舉起了手.  「老師,我會講巴冷族的話.」  老師示意她把手放下,彷彿責怪她破壞了這一股沉靜的氣氛.  「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說巴冷族的話了.」  他嚴肅的重複了一次,並且拿下了眼鏡.  「我們,不應該去開這種玩笑.」  她很想告訴他,這不是玩笑.ina跟她說過,她的祖靈就是巴冷,而她是最純萃無 暇的一支,她,是巴冷的公主.  「聽好了,isiw.」  母親的眼眸閃爍,她的表情,比老師還要嚴肅,那樣溫柔的母親.  「你是我們的公主,不會錯的.」  「只有被選上的rakihan,她的眼睛才會是深紅色的.」  「但是為什麼只有ina和我才會說我們的話呢?」  每當問了這個問題,母親始終微笑不語.   她不明白母親為什麼非要跟她說巴冷的話,在tapuru心中,巴冷已經死了,已經 被他們的血吞噬.  最近她也不斷的說服自己,tapuru是對的,她周遭的人都說著tapuru的話 ,連她的族人也是,他們改了名,並且忘記了過去.  和tapuru說話,替tapuru工作,把自己當作是tapuru.  但ina的話就像是一隻知目鳥,時常敲著她的額頭,令她感到清醒.  「你的名字叫做陳永佳,你看,你的身分證上,寫的.」他們叫她「佳佳」,而他們這 麼說的時候,她也下意識的回了頭.  她用這個名字上學,她用這個名字吃飯.  「陳永佳同學,請你坐下.」  她找不到可以站著和老師說話的理由,因為她也忘了自己的名字.  不對,她不叫陳永佳,她真正的名字,不是這樣唸.  想到這,她開始熱切的想自己的名字,它應該是更美的,而且唸起來很順,很滑.  對了,ina應該知道.  她迫不及待的牽著她的腳踏車,到醫院去找ina.  「ina,ina.」  她埃進了她,像隻剛出生的幼雛.  ina正在睡覺,但是她管不了這麼多,用熱切的聲音喊著.  「ina,ina,」  「到底我,叫什麼名字?」  ina仍舊是半閉著眼,但這次和往常不一樣,她說話了.  「妳叫做ilas.」    「ilas?ilas是什麼意思?」  「ilas就是月亮.」  母親躺在床上,看起來很舒服.  「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還要美的,ilas.」  她聽見ina的酣聲,小心的關上門.    她踩著腳踏車回家,一路上,好像有許多人在對她說話.  「ilas」  風輕撫著她的背脊,蒸去的汗水,讓她感到冰涼.  「ilas、ilas」  耳盼傳來的親切聲音,她感到頭暈目眩.  然後在一段陡坡上,她的小腿突然失去了力氣,一腳踩了空,連人帶車,跌到了路旁的 大水溝裡.  猛烈撞擊力道,被水草給吸收了,她小小的身子「甭」的一聲,彈到了溝水中,濺起了 許多水花,腳踏車倒吊的卡在溝邊,輪子還滴滴溜溜的轉個不停.    ilas甩甩頭髮上的水珠,像隻受驚的小貓一樣,四處觀看.  水溝的前方,有個黑影正在蠢蠢欲動.  一名183公分,充滿變態氣息的男子,全身赤裸的泡在水裡.    月光照在變態飽滿的胸脯上,殘餘的水珠散發出星星般的光輝,ilas看的呆了,就 在這個moment,變態突然一躍而起.    隱隱約約,變態跨下裡飛出了一條魚,摔在岸上,一隻夜鷺從草堆中竄出,叼起那隻魚 大快朵頤起來.  變態沒入水中,安靜的留下許多波紋.  「rakinhan」  變態指著她問道.  「你為何會在這裡呢?」  「我..我….」  ilas困窘的低下頭,  「我也不是自己想在這裡的呀.」  「看來你需要幫助,rakinhan.」  變態緩緩的走近,每一步,都藉著水波傳來了一股暖流.  「呀~你不要過來阿!」  ilas用手摀住眼睛,只覺得水的溫度越來越高,讓她感覺像泡在溫泉裡.  但是變態已經十分接近了,他一抱起她的腰,一手抬起她可憐的腳踏車,就像是牛郎揹 著兩個竹簍,跨過了銀河,等到ilas回過神來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大路上了.  變態將她輕輕的放下,然後轉身一躍,又跳回水溝之中.  緩緩的漂在水面上.  「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呀?」  ilas朝他大聲喊著,  「我的名字並不重要.」  變態說,  「重要的是,妳叫什麼名字.」  「我….」  ilas正要回答,卻怎麼也說不出來.  變態緩緩的漂著,就像無根的浮木,一旁的夜鷺拍拍翅膀,停在他的屌上,一人一鷺, 就這麼隨著水流漂走了.  只剩下半分月的夜空,靜靜的散發光芒.  這就是ilas與名為變態的神木,令人驚喜的first邂逅.   ilas回到往常的生活,上學,留在學校補功課,去醫院看ina,偶爾經過水溝, 想起那奇怪的人,但他已不再出現.  有一天吃完營養午餐,她覺得肚子有點不舒服,當大家都趴下來準備午休,她一不小心 ,就錯過了上廁所的時間.  ilas默默的忍耐著,但是午休實在是好漫長,肚子裡就好像有隻蛇在翻攪,痛的要 命.  最後她實在忍不住了,抱著肚子走向老師.  「老師,我想上廁所.」  ilas臉上青一陣,白一陣.  老師點點頭,示意她快去,她趕緊快步離開教室,推開門的時候,她看到有些同學已經 醒來了.  她一邊走,一邊發現紅色的水珠從褲管裡滴下.  ilas十分害怕,她看到沿路都是自己滴下的退紅色.  但是她的肚子越來越痛了,溫熱的液體沿著大腿流下,眼前的世界慢慢變得模糊,她吃 力地,拖著幼小的身體,推開廁所的門.  下課鐘聲卻很快的響了,同學們也紛紛聚集到廁所旁邊.  「好可怕喔!」  「都是血耶~」  靠在門上的ilas,隔著門聽見同學的對話.  「誰流的阿?」  「佳佳好像在裡面…」  人越來越多,她的同學不停的叫喚她的名字,但是ilas卻不肯出來.  「佳佳!」  「陳永佳!」    只覺得腦袋昏沉沉的,好像有塊石頭壓在上面.  「佳佳!」  「陳永佳!」    那是我的名字嗎?ilas閉上眼睛,暈了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週遭變得安靜起來.  好像從白天變成晚上,她緩緩甦醒,身上的血還沒乾,她不禁皺了皺眉頭.  不過老師和同學應該走了,確定沒有人聲後,ilas打開門.  門外空蕩蕩的,只有一個充滿變態氣息的男子,正辛勤的拿布擦著地上的血.  「呀!」  ilas驚叫一聲,想轉身回廁所,不過額頭一陣暈眩,又癱軟在地上.  「不用害怕,rakinhan.」  變態說.  「這次我有穿褲子.」  他指著自己用葛葉編織的小內褲.  「你為何會在這裡?」  「因為我聽見你的呼喚,所以就來了.」  「可是我並沒有叫你ㄚ,」  「你有沒有叫我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替你帶來一件衣服.」  變態將另一件黑色的褲裙,遞給她.  「穿上它吧.」    ilas接過褲子,卻顯得十分為難.  「怎麼了?妳為什麼不把它穿起來呢?」  「你這個白痴!!」  就在這個moment,一位穿著黑衣的少女從天而降,騎著掃把頂向變態的肛門.  變態「嗚喔」的一聲,痛苦的趴在地上.  「你這樣直挺挺的站著,叫人家怎麼敢換呢!」  小女巫拿著掃把,指責變態的不是.  「請問妳是….」  ilas狐疑的問,  「我是Selina,是一名女巫.」  「他是名為變態的神木.」  Selina拿起掃把戳戳倒在地上的神木.  「神木?女巫?」  「呃,妳不知道也沒關係啦,反正我們又沒有很紅.」  小女巫想了一下,  「簡單來說,就像是外國的番婆鬼.」  「番婆鬼?真的有番婆鬼嗎?」  ilas感到十分驚奇,ina曾經告訴過她,古老的時候,有一群會巫術的魔女,她 們有貓的眼睛,還會在天空中飛行,三不五時,就會把族裡的小孩擄去.  「如果不乖的話,番婆鬼就會把妳帶走喔~」  ina總是這樣對她說.  「要吃巧克力嗎?」  她眨眨眼睛,眼前這個番婆鬼,卻一點也不像傳說中那麼可怕.  在小女巫嚴密的監督下,ilas換上了新的衣裙,感覺舒爽多了,她還將一件鑲滿方 格眼睛的布,披在ilas肩上,它看起來美麗而艷紅,上頭,還串著許多琉璃珠.  小女巫催促她騎上她的掃把,然後像作夢一樣,她們飛了起來,神木則由一隻夜鷺拽著 ,跟在後頭.  他們落在一處幾無人煙的水池邊,那兒長滿了馬尾松和茄苳,當眼睛開始慢慢習慣黑暗 ,就能看見許許多多明滅的螢光,在池邊低迴.  水池邊有間小廟,看起來年久失修的樣子,沾滿了許多蜘蛛絲.  當ilas沉浸在靜謐的景色裡,小廟裡突然走出了一個老婦人,她拄著一把龍頭柺杖 ,手裡拿著煙斗.身上的衣服,也有著紅色方格的眼睛.  老婦人蹲在水池邊,呼呼的吐著煙圈.  「那是針四娘.」  神木在她耳盼小聲的說.  就在這個moment,一陣大風刮起.  無數個螢火蟲像流星一樣,被吹的四處飛舞,葉與葉摩擦著,窸窸窣窣之間,有一些發 光的小人,悄悄的接近他們.  那光是鬱金的顏色,和螢火蟲們互相輝映,他們的動作緩慢,只有和小孩差不多的身高 ,ilas倒抽了一口涼氣,小孩人一點也不介意的,穿過他們身盼,直直的來到水池邊 .  他們的手上,都拿著各式各樣的瓶子,偶爾不小心碰撞在一起,發出叮叮的聲響.  小女巫好奇的碰觸了他們一下,就好像被電到似的,全身的寒毛都豎了起來,被碰的小 孩人,身上的光芒稍微變紅了一些,感覺有點生氣.  「tumala mu?」       針四娘咧開了嘴,臉上佈滿慈祥的皺紋,然後,她唱起了歌.  像是這樣的歌:    「ni.da.ni.da….」  小孩人們高興的跳起舞來,發出各式各樣的光芒,一會兒梅色,一會兒藍海松的顏色.  「ni.da.ni.da….」  神木也唱了起來,那樣熟悉的曲調,ilas忍不住也一起哼.  「媽呀!」  小女巫則又被電的吱吱叫,小孩人們不知不覺,牽起他們的手,圍繞著水池成了一個熱 鬧的圈.  跳著、唱著,在歌聲中,小孩人們一個接著一個,將瓶子的液體倒入水池中,然後慢慢 的,浮了起來,在天上,聚集成一個五彩的球.  握著ilas的手,那個最後的小孩人,將自己的瓶子,遞給她.  「咦?」  接過瓶子,ilas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小孩人揮揮小手,示意她也將瓶子的水,倒入池裡.   那滑溜又冰涼的記憶,傾瀉入水中,一圈又一圈,交織成不可思議的景象.  茅草搭的屋子,擺了許多壺,在其中穿梭,和她穿著一樣衣服的人們.  水裡的波紋緩緩抖動,伴隨著歡呼的聲音,赤著腳男子,正忘情的奔跑著,遠方的樹上 綁著紅色的羽毛,當他氣喘噓噓的拿了下來,村裡的人都圍上來了,為他披上紅色方格的 布,酒杯相碰,吃著慶祝勝利的米糕.  然後一陣煙硝過來,水裡的房子慢慢的變了,瓦片取代了茅草,變得堅固、耐雨,村裡 來了許多紮著辮子的陌生人,看起來十分熱鬧,但臉上的笑容,慢慢的沒了….  煙越來越濃,村人的身影,也越來越淡,池裡的水激盪著,當畫面再次清楚,她看見背 著竹簍的村人手牽著手,離開了自己的故鄉.  他們走到了對面的山丘,有一些穿著漢服的人,並沒有走,他們揮揮手,彼此道別.  當池面抖動,穿著軍裝的日本人來了以後,那裡似乎已經沒有熟悉的人了.  不過,這好像並不是傷心的電影.  水裡長出了許多高樓大廈,她看見一個和自己長的很像的小女孩,抽抽噎噎的邊跑邊 哭.  她跑到一間平房外頭,一個老邁的婦人,正坐在門外搖椅上.  女孩像隻幼雛般,挨近了老婦人,她拍拍她的肩膀,親吻了小女孩的額頭,開始說一些 有趣的故事.  故事裡,參雜了一些巴冷語,當小女孩疑惑著抬起頭,老婦人就耐心的解釋著,慢慢的 ,說到夕陽西下,說到,ilas從雲裡探出柔光.  水的波紋又響起,畫面中的人物消失了,只剩下,ilas圓圓的小臉蛋,映在水中, 瓶子裡的水,也流盡了.  那最後的小孩人,親吻了ilas的額頭後,也飄到了天上,和那個光球一起,消失在 天際.  「妳好像明白許多事了呢,」  神木走了過來,愉悅的說.  「ilas.」    yo,brother,這就是神木與ilas的故事.  也許追求某個國度的我們,是矛盾的,也許面紅耳赤的我們,看起來很滑稽.  但是那不重要啦.  重要的是,如何正視彼此真正的臉孔,寫一個,  沒有任何人被遺忘、拋棄,不相讎的故事,tomoyo.       ※ 引述《zuilon2000 (越過地平面_衝鋒陷陣)》之銘言: : 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 正名成功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66471.shtml : 聯合報 5/10 2014 : 「終於正名成功,喚回真正屬於自己的名字!」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的正名運動終 : 獲官方認同,市府原民會副主委谷縱‧喀勒芳安表示,拉阿魯哇將成為第15族原住民,卡 : 那卡那富成為第16族原住民。 : 拉阿魯哇與卡那卡那富族劃歸鄒族,總人數約1000人,不過兩族的語言、文化都跟鄒族不 : 一樣。民國98年,桃源拉阿魯哇族發起正名連署,要求獨自成為原住民一族,數月後,那 : 瑪夏區的卡那卡那富族也基於相同想法提出正名申請。 : 歷經4年多奮戰,行政院8日邀集學者專家與地方機關代表召開審查會,高雄市政府由原民 : 會副主委谷縱代表參加,審查會針對法定程序、學理支撐與民意表現三層面展開討論。 : 谷縱指出,依據原住民基本法與政治大學的研究報告,兩地原住民也對正名有高度共識, : 最後正名申請獲得與會者一面倒支持,幾乎毫無異議,不過後續還要送交行政院院會核定 : ,最後才公告,依據申請順序排定為第15族與第16族原住民。 : 得知審查通過,那瑪夏區長白樣昨天高調宣布正名成功,並恭賀卡那卡那富與拉阿魯哇兩 : 族人可以「喚回真正屬於自己的名字」;桃源區長陳海雲也說,桃源區的拉阿魯哇族有完 : 整的與語言與文化,大家都對正名申請有信心,很高興終於獲得外界認同。 : ————————————————————————— : 拉阿魯哇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q5Z78VAdc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B%89%E9%98%BF%E9%AD%AF%E5%93%87%E6%97%8F : 卡那卡那富族 :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KaNaKaNaFuWenJiaoChanYeFaZhanCuJinHui : 他們都是鄒族的支系族群,恭喜他們正名成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4.11.184.47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Gossiping/M.1404257770.A.1F7.html ※ 編輯: [...]

乞丐趕廟公的由來◎王育德

$
0
0
2014-07-02 (左:日文書《「昭和」を生きた台湾青年》 )日本人退出台灣始於1945年12月,從基隆港和高雄港退出,只有琉球人是從花蓮港退出。日本人退出台灣繼續到翌年(1946)年底,除了被命令留台繼續服務的2萬數千人之外,全部被命令退出台灣。受託留台的是醫學部教授、醫師、各機關主管、和技術人員等。 中國人入台以後,日本人在台灣已無停留所在,全員希望回去日本。有台灣人對此情此景的日本人欣羨說:「你們真好,即使戰敗,還有自己的國家。」 日本朋友和熟悉的人在離台回日時,卻是有一種被養父母放捨的心情,依依不捨的別離之情,即使是到基隆或高雄送別的人也流露。 與此對調的是,約在1946年正月開始,住日本的台灣人,不斷的回台灣定居。我到台北迎接離別日本回台定居的大兄一家人。在台北市也有像台南一樣,日本人處分家財道具的情形。 回台南途中的火車內變得很雜亂。火車每到一站,賣物件的小販隨便進入火車內叫賣。車內充滿著叫賣的振耳之吵雜聲,也有賣氣凌人的強制推銷,這在半年前是不可思議的情景。 大兄在知道我在演劇時,驚訝說:「不知道你有這種才能。」讓大兄驚訝,頗讓我得意。 郭德焜、賴永祥、邱永漢等東大先輩也回來了。他們不久後在台北創立延平學院,一定是學福澤諭吉創設慶應義塾大學,想開大學。他們推出東大的大前輩朱昭陽為院長,有的做教授或助教授。因為台灣沒有讓他們發揮才能之地,不得已自己創設大學。 中國人把日本人就職公司的主要職位全部占據了。入台中國人不斷增加,優先占據職位,搶去台灣人的工作。台灣人知識分子需要就職的職位,也發生被上海進來的鞋匠占去的情形。台灣人只有白白看這種情形的發生。 中國人不給台灣人職位的理由是「不懂國語(北京語)」,也有肆無忌憚地說什麼「台灣人受日本奴隸教育,不經訓練不能用」。 陳儀以台灣人沒有適當人才為由,留用日本人警官至1946年5月,但事實上這是為了要替入台的中國人占位,中間不讓台灣人乘隙拿去的安排。 日本時代從事行政的公務人員數有1萬8千3百人,陳儀入台後增至4萬3千人。中國人一旦當官,都讓太太兄弟姐妹掛名領薪。 以為從日本的統治解放出來的社會有自己活躍之地的台灣人,除了憤慨之外無可奈何。被稱是戰勝國國民的幻想,只是剎那之間,中國人只把台灣人當做是戰敗國日本的私物而已。 日本人的海外財產雖曾發表說「移交聯合國做為賠償的一部分」,但是「日產管理委員會」因為拖到1945年12月才在台灣設立,到此期間大部分的日產已被中國人奪去了。他們除了獲得全產業的90%、土地的70%以上之外,還獨占金融業、私人公司被改為官營。特產物、菸酒成為政府的專賣,他們禁止台灣人做貿易,完全獨占了貿易局。 當時無人能夠成為台灣人的友軍,因為日本人已喪失此立場,受寄望的美國却是支持在中國對共產黨苦戰的國民黨政權。即使如此,只有一項好的是,因為希望台灣民主化的美國的壓力,使台灣於 1946年設置台灣省參議會,而配合縣市制度的制定,縣參議會、市參議會、省參議會的參議員由選舉產生。但是這不過是假裝民主的騙局,實質上參議員並無任何權力,台灣有影響力的人和知識分子的不滿,就只有與日俱增了。 (轉載自日本《台生報》546號。譯者連根藤,取自王育德(1924-85)先賢遺作『昭和を生きた台湾青年』(活在昭和時代的台灣青年,草思社2011年4月出版)第8章「國民黨」的一節。相似的內容也收錄在漢文版《王育德自傳──自出世至二二八後脫出台灣》中(前衛,2002)。)

1945湾生引揚福岡的街景:引揚船32隻の画像

$
0
0
有沒有懂日文的朋友可以幫忙翻譯一下,我只知道這篇是1945年灣生返回日本的新聞記錄,想說也屬於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所以就轉載跟大家分享! 引揚船32隻の画像 ↑復員兵を迎える看板 舞鶴は、戦後の復員や引き揚げに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た港で、「岸壁の母」という歌でも有名である。この看板は、舞鶴市の平にある引揚施設に掲げられたものである。(昭和24年7月 舞鶴 ダン撮影)(2) 『敗戦国ニッポンの記録(米国国立公文書館所蔵写真集)』は、 8日25日、昭和天皇は海外で武装解除した 日本陸海軍の将兵に対して諭した。 「兵を解くにあたり一糸乱れざる統制の下、整斉迅速なる復員を実施し、以て皇軍有終の美を済すは、朕の深く庶幾する所 なり」この勅諭にもとづいて、満州・朝鮮に約100万人、中国に約110万人、南方諸地域に約160万人の合計約370万人もの陸海軍将兵は、粛々と日本 国土に還ってきた。これを「復員」といった。 さらに、中国や満州その他の外地には多くの居留民がいた。その数約300万人。これら多数の老若男女が、「引き揚げ」の名のもとに、まったく保護なしに母国へ帰ってきた。 国家に見捨てられた引揚者の、帰国するまでの労苦は筆舌尽くし難く、世界史上にもこれほどに苦難の祖国帰還の例はない。とくに幼い引揚者の疲れ切った姿には、戦争の残酷さ、残忍さというものを強く突きつけられ、出迎えた人々の涙を誘ったという。   「国家に見捨てられた引揚者の、帰国するまでの労苦は筆舌尽くし難く、世界史上にもこれほどに苦難の祖国帰還の例はない。」と書いている。民間引揚者に対 する国家の保護はなかった。それらの官吏は一番最初に逃げて帰国してしまっていたからである。国家の原発事故後の対応などを見てみればおおよその想像はで きる、グルでダメである。 舞鶴ほどに有名な引揚港はない、昭和25年以降は引揚港はただ舞鶴しかなかった。全国知らぬ者はなかろう。知らぬ者も多くなった、というか最近では知らぬ 者の方が多いかも、忘れさせたい者も多いし、何とか美化したい、何とか外国に罪をかぶせ、自分は不問にしたいとするものもまた多いのである、しかししかと みなが史実を知らねばならないものなのである。 舞鶴市民と舞鶴引揚記念館は全国民と全世界の平和を愛する人々に対して大変な重責を負っていることになる。二度と繰り返すことなきよう、マインド・コント ロールされたままでなく、これら国家の恥ずべき事実を展示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しっかりと向き合えるだけの才幹があるだろうか。これはなかなか自称平和主 義者でも難しい。 名誉にもわれらは東電原発事故記念館の先例となるべき使命も背負っている。 ↑〝高砂丸〝を湾口まで出迎える(懐かしい日本の唱歌、童謡のメロディーを流して)(1) ↑婦人会員の出迎え(1)  舞鶴では引揚げといえば、こんな風景↑ のイメージであることが多い、しかしこれらは引揚もかなり後の国家の支援体制が整ってきた兵隊の復員時代のものである。 国家の保護もなかった一般国民の場合は、こんな国家あげての支援も報道体制もはなかった。↓ ↑漁船での引き揚げ 朝鮮半島から引き揚げてきた日本人たち。日本兵の復員とは違い、一般の日本人の場合このような粗末な漁船でやっと帰国してくる人びとも多かった。(昭和20年10月 福岡 ジョーダン撮影)(2) ↑故郷への列車に乗る引揚者たち 佐世保の浦頭港に入った引揚者は、南東の針尾島にあった引揚援護局で各種の手続きを済ませ、2~3泊した後、南風先駅から日本各地の故郷へ帰っていった。(昭和21年6月 佐世保 ウィドウスキー撮影)(2) アメリカ人が写してくれていなかったら写真すらも残らなかった。 ↑東京・品川駅で引き揚げ列車を降り、故郷に向かう列車に乗り込もうとしている引き揚げ者の一団。朝鮮北部からの引き揚げだったという(46年6月)(3) ← 旧満州からの引き揚げは混乱をきわめ、多くの引き揚げ孤児たちを生み出した。46年12月5日、品川駅に引き揚げ孤児の第2陣33人が到着。先頭の少女は両親の遺骨を抱いていた。引き取り先が決まるまで、上野の同胞援護婦人連盟ホームに収容された。(3) この時期は舞鶴でいえば「上安時代」と呼ばれる頃になるが、それは舞鶴市民からはすっかり忘れられている。 『朝日クロニクル 20世紀』は、 660万人、 血涙の帰郷に祖国は冷たく 民間人の引き揚げと軍人の復員は、地域によって大きな差が生じ、とりわけ旧満州を含む中国・朝鮮方面からのそれは凄惨をきわめた。 やっと、たどりついた祖国にも安住の地がなく、国内開拓地や南米移民へと新たな旅に出る人々も多かった。 連合国軍最高司令官マッカーサーは、ミズーリ号で日本が降伏文書に調印した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あて一般命令第1号で、外地に居住する日本の軍人軍属、一般日本人を連合国軍の管理下に入れた。 その数は660万人で、中国軍管区(満州を除く中国、台湾、北緯16度以北の仏印)が200万人、ソ連軍管区(満州、北緯38度以北の朝鮮、樺太、千 島)が272万人と両軍管区で7割強を占めた。アメリカ軍管区とオーストラリア軍管区からの復員・引き揚げは46年夏までにほぼ終了した。しかし中国軍管 区では国共内戦にまきこまれ、ソ連軍管区ではシベリアへの抑留と強制労働など、多くの苦難が待ち受けていた。 日本送還に際しては、引き揚げの優先順位をめぐり、各地で多様な問題が起こった。南朝鮮では、軍隊、警察官、神官、芸者、女郎という優先順位での送還を アメリカ軍が指示していた。日本の朝鮮支配において、朝鮮民族の恨みの対象が誰に向けられていたかがうかがえる。 曠野を流亡する民 旧満州では、関東軍、満鉄、日本大使館、関東局、満州国政府、国策会社の関係者という優先順位の下で引き揚げが実行された。そのため、満州奥地に入植し た開拓団の一般日本人は、敗戦によって情報が途絶したため、流言蜚語の下に曠野を流亡する民となった。その身に大日本帝国への怨恨を負わされての逃避行 は、現地人の襲撃に身をさらすだけでなく、ソ連軍の暴行に日夜さいなまれての行程であった。 ちなみに三江省方正収容所には、敗戦から翌年5月までの9カ月間に8640人が収容されたが、その後、その4分の1強が自決・病死、「満妻」すなわち中 国人の妻となった者も4分の1強となっている。ハルビンにたどりつけたのは1200人にすぎない。その他は、自ら脱出した者1200人、現地に残った者 1120人、ソ連兵に拉致された孝460人と記録されている(『満州開拓史』)。各開拓団の青壮年が敗戦3カ月前の45年5月に、関東軍による「根こそぎ 動員」で現地召集されたため、老人と女子供の群れとして、流亡せねばならなかったことが事態をいっそう悲惨にした。 日本政府は、博多などの引き揚げ港に婦人救護相談所を開設、引き揚げ女性の相談業務を行った。その業務は、性病の日本への伝播の防止と暴行被害女性の妊 娠中絶を目的のひとつとしており、10歳以下の幼女を除く70歳までの女性すべてが対象となった。故国にたどり着いた女性の、いまなお癒されぬ傷となって 残っている。また引き揚げ者のなかには、途中で親と死別し、無縁故者となった子供が多くみられた。これらの引き揚げ者を迎える世間の眼は冷たく、引き揚げ 者は故国日本に安住の地をみいだせないまま、再起の場をその後ブラジルなど外国に求めた人も少なくなかった。 日本人と「非日本人」 政府の緊急開拓事業は、引き揚げ者にとり、新たな生活を切り開く世界と思われた。北海道をはじめとする荒蕪地への入植は、満蒙開拓や南洋進出を夢想した引き揚げ者にとり、新しい大地との出合いであり、戦後開拓の幕開けとなった。 連合国軍総司令部は、こうした外地日本人の引き揚げとは別に、1946(昭和21)年5月に「以前に中国、台湾、朝鮮、琉球諸島の住民であって、日本に移 動させられた者」を「非日本人」と規定し、それぞれの出身地への引き揚げを指令した。このとき、北緯30度以南の鹿児島県と、沖縄県の出身者は「南西諸島 人」「沖縄人」として「日本」からの引き揚げ対象者となった。まさに敗戦は、日本と日本人にとり、帝国日本の原像を問い質す場を提示していたのである。 (大濱徹也)   引揚者は「祖国の同胞に温かく出迎えられた」という美化された物語、舞鶴あたりでもまことしやかに語られる伝説はどうやらデッチ上げられたものでマユツバ もの、はっきり言えばウソらしい。連れて帰れそうにはないと我が子を我が手で絞め殺し、我が子を外地に残したままでも帰国したのであるが、「しまった、 帰ってくるのではなかった」と思ったという引揚者もまた多かったという。 「舞鶴の故国の自然に迎えられて感無量」とかは引揚者の手記によく見られるから本当だろうが、「同胞市民に温かく迎えられて感無量」はまず書き残されては いない。同胞の国家政府や地元行政の対応などがうれしかったなどもない。今でも民間引揚者などは当館ですら「温かく迎えている」とは書きがたい、リックや 子供の小さな靴がわずかに展示されているだけのものであった。当ページが書き立てでもしない限りはほぼ無視であろうか。↑上に引かせていただいた『朝日ク ロニクル 20世紀』の指摘はほぼ正確であったと見てよいし、現在に至るもその様子のようで大きくは変わらないようである。 「舞鶴は引揚で燃え尽きたんです、引揚が終わってからは腑抜けのような町に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た、あれで終わったんです」と舞鶴出身で舞鶴を見つめ続ける某氏に言われたことがある。 「自然の美しさは感無量、住んでる人間はたいしたことなし」と命のかかった苦労の中でみがきあげた感覚で引揚者たちはわずかの間に見抜いていたのかも知れない。しかしそこまでは言えないかも知れないことがわかる。 多くの市民とすればそれでも一生懸命に精根尽くしてやってはきたのだと思われる、そして燃え尽きてしまった、そして終わったあとはみなが腑抜けのようになってしまった。 市民とすればもう一度原点の引揚に戻ること、もう一度引揚に向き合いなおすこと、苛酷な過去に思いをめぐらすこと、そうした精神に立ち返り燃え残したものを燃やし尽くすことが、抜けた臓腑をとりもどし、舞鶴市民のキモを取り戻す出発になろうか。 楽しかったよき時代を思い出しても自分を取り戻すことはできない、単なる思い出で、二度ともどらぬ過去の甘い記憶である、癒やしにはなっても未来を切り開 くエネルギーまでにはなるまい、苛酷な過去を思い出してこそ、自分のキモが取り戻せる、明日への糧になるのかも知れない。それが当館などの使命だが、はた せるだろうか。  引揚は敗戦の直後から、昭和33年の末の援護局閉局まで続いた。ずいぶんと長い期間続いた事業で、66万人余が舞鶴へ帰ってきた。 引揚といえば引揚船が思い浮かぶが、舞鶴は、こうした港ととして戦後を出発した。舞鶴へ入港した引揚船は延べ346隻にものぼるというが、私はこの時代に 生まれて、ずっと小学校卒業して中学校へ行く頃まで、我が家からは直線3キロばかりの対岸で見られた光景であったにもかかわらず、何もこれにまつわる記憶 がない。ずいぶんとええかげんな教育環境に育った、こうしたことは日常茶飯事の地の少年だったと思われる。 ここでは引揚船についてだけで、こうした悲惨な事態を招くに至った我国の恥多き隠したくなる前史などはすべて省略しています。この時期に引揚げて帰国した 人々はたいていが被害側の方々で、加害者のワルどもはたいていが誰よりも先にこうなる前に帰国していたと思われます。 『引揚港舞鶴の記録』には、 興安丸など32隻が就航 引き揚げ初期には、日本船のほか米軍のリバティ船(第二次世界大戦中、アメリカで造った構造の簡単な船)などが就航し、中国の上海、葫蘆島からの引き揚 げに当たっていました。引揚第一船の入港は昭和二十年十月七日で、これは前月の十六日に朝鮮人七八八人を釜山へ送還した雲仙丸が、復健で旧陸軍軍人二、一 〇〇人を乗せて入港したものです。 引き揚げにたずさわった日本船は総数三二隻で、この中には戦前大連航路に就航し、戦時中海軍病院船であった高砂丸(九、三〇〇トン)、関釜連絡船の興安丸(七、五七四トン)などが配船され活躍しました。 各船の搭載人員はおおむね二、〇〇〇人から三、〇〇〇人で、多い日には一日に四隻が入港しました。  ♪ 異国の丘 引揚記念館ではテーマ・ソングのように流れている。you tube より↓ この歌は記憶にある。たぶんラジオで聞いたものと思うが、何も意味は知らなかった。『引揚港舞鶴の記録』には、 《異国の丘》敗戦後、シベリアに抑留された 将兵が強制労働の合間に、はるか故国を偲びながら朝な夕な口ずさんでいたといわれる歌謡曲〝異国の丘〟は、昭和二十三年八月一日、NHKの「素人のど自 慢」で、復員して来た一人の元兵士が歌ったのがきっかけとなって、その歌詞・メロディともに多くの人々の共感をよび、たちまち全国のすみずみまで広がっ た。 極寒、炎熱の地で虜囚の日々を過す夫や息子を偲びながら、老いも若きも、あるいは身内にそうした人がある、なしにかかわらず、多くの人々によって歌われたのである。また、 ……昭和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夜、舞鶴へ帰港した高砂丸が、翌二十二日早朝、上陸を前にして待機中、胸に日の丸の記章をつけ、同じく日の丸の小旗を振って デッキいっぱいに並んでいた引揚者の一隅から、突如、朝もやをついて″異国の丘〟の歌声が流れてきた。それは、たちまちアラシのように船全体を包む大合唱 となった。内地の留守家族達が肉親を偲んで歌っていたこの歌が、引揚船で歌われたのは、引き揚げ開始以来、これが初めてであった……と、当時の朝日新聞 (昭和二五・一・二三付)は報じている。  ♪岸壁の母 舞鶴のテーマ・ソングであった。 ↓you tube より。『引揚港舞鶴の記録』には、 《岸壁の母》平沖に停泊した引揚船からラン チに乗り換え桟橋へ、人々の重味でしなう木造の桟橋を渡るとすぐ目の前に「歓迎」のアーチ、それを渡ると夢にまで見た祖国の土だ、ふるえる足を踏みしめな がら感激の第一歩をしるす。桟橋に立ち入れない出迎えの家族や関係者達は、アーチの周りに府県名や肉親の名前を大書したノポリを立て、帰って来る人の姿を 求めて、いまか、いまかと待ちわびる。やがて、そこ、かしこから悲鳴にも似た嗚咽と、爆発するような喜びの声の交錯…。(朝日新聞より)。 これが引揚船が着くたびに何時も見られた出迎えの光景である。こうして船の着く日は全国各地からまだ帰らぬ夫やわが子を待ちわびていた留守家族が出迎え に、あるいはその消息を求めて、どっと繰り込んできた。こうした出迎えの人々のなかに、いつのころからか、毎回、同じ顔ぶれの人が桟橋の脇にたたずんでい る姿が見受けられるようになり、これが、いつしか報道陣の目に止まり「岸壁の母」あるいは「岸壁の妻」として取り上げられ、たちまち有名になったのであ る。もっとも、こうした人達は、当時、マスコミに取り上げられた特定の人だけでなく、ほかにも、たくさんの人達がそうであった。 なかでも、レコードで一躍有名になった「岸壁の母」のモデルといわれる東京都の老婦人は、昭和二十五年一月、ナホトカからの引揚船が舞鶴へ入港して以来 六年間その都度、舞鶴へやって来て息子の姿を求め″もしや、もしや〟と桟橋に立ち続けた。当時、東京-京都間は急行列車でも一晩がかり、そして京都-東舞 [...]

澎湖大屠殺案 蔣軍搶米復屠殺人民 二千多群眾死於非命

$
0
0
作者frogha1 (Dangelo) 看板PublicIssue 標題[情報] 澎湖大屠殺案 蔣軍搶米復屠殺人民 二千多 時間Tue Jul 8 10:26:32 2014 澎湖大屠殺案 蔣軍搶米復屠殺人民 二千多羣眾死於非命 (1948.10.26)  資料來源: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 民國38年前重要剪報資料庫 網址:http://ppt.cc/S9n9 澎湖大屠殺案:蔣軍搶米復屠殺人民 兩千多群眾死於非命 據昨日來港之台灣商人A談: 澎湖島馬公鎮於本月十九日曾發生蔣軍大屠殺民眾血案。 澎湖本不產米,所需米糧全靠台灣運來, 惟自八、一九限價後,由台運澎米糧幾完全停頓, 此次配給米糧運抵澎湖時,該地蔣軍即實行搶奪, 致與當地民眾引起糾紛,而蔣軍此時竟向民眾開槍, 民眾憤而拼命向前奪取蔣軍手中武器,展開軍民激鬥, 雙方死亡軍重,嗣蔣軍出動戰鬥機數架, 向越鬥越多之民眾掃射轟炸, 憤慨萬分之群眾終被震壓了下去, 據估計,被屠殺之民眾約在兩千以上云。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香港華商日報 這是 TheRock 寄給我的資料 報導直接稱 “蔣軍" 很明顯, 來台澎的軍隊, 看來並不是中華民國政府的軍隊, 而是軍閥-蔣介石的軍隊, 這也證明了台灣這個中華民國, 是假的, 是山寨的, 是仿冒的, 是蔣介石建立的蔣氏政權 跟正統中華民國無關 這批蔣軍來台就跟土匪一樣, 搶台灣人的糧食, 遇到反抗直接對老百姓大屠殺 這如果不是殖民統治, 什麼才是殖民統治? 台灣一堆人到現在還傻傻的跟著中國黨在捍衛假中華民國這個蔣氏政權, 還用自己的稅金 供養這些蔣軍, 讓他們退休領18%領爽爽, 他們可是屠殺台灣人的兇手 殺陳文成跟林義雄家人的兇手, 說不定現在也是領18%過爽爽的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7.22.67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04787926.A.84F.html 推 kanjiya:戰機? [...]

金門戰役 回中國的共軍戰俘命運

$
0
0
1949年10月,共軍發動金門戰役(國軍稱“古寧頭戰役”),企圖渡海攻占台灣,國軍大捷,金門共軍全軍覆沒,5千餘人被俘,國軍稱有7千多共軍被俘。(網路圖片) 【大紀元訊】 金門戰役作為歷史已過去60多年了,但無數個疑團和不解還依然縈繞在人們心頭,國民黨軍曾先後釋放過三批解放軍戰俘回大陸,那些人回來後遭遇如何?在中共看來當然是“叛徒、特務、內奸”,但又是怎麼處理他們的呢? 共軍戰俘分3批被釋放回大陸 在登島的萬名解放軍中,4千餘人戰死,5千餘人被俘。被俘的5千餘人中,年輕力壯士兵都補入國民黨軍隊,千餘名幹部和老弱者被送進內湖集中營甄別,基本搞 清後,國民黨軍認為這些人都是負擔,不如放回大陸,作為共軍負擔,總共分三批釋放。50年3月小批釋放,級別較低。50年7月18日第二批是最大批,共 529名,從台北上火車到基隆上船,7月22日到大陳島,然後用登陸艇和小船送頭門山島。 國軍士兵押送共軍戰俘沿路警戒(網路圖片) 解放軍俘虜派出兩名幹部,其中一名是西北野戰軍作戰科科長潘國傑回大陸聯絡,解放軍駐浙江臨海縣駐軍21軍得知後,立即派出5條機帆船迎接歸俘,第一批歸俘被集中在杭州古蕩7兵團政治部招待處。 第三批387人於50年12月11日離開集中營,從台北抵達基隆,立即上船,這次不開往大陳島,而是開往福建沿海,12日抵達馬祖島,然後白犬島,13日 分頭上了漁民漁船,幾個小時後,便在福建長樂連江沿海一帶分散登陸了。有的被28軍部隊接收,有的被巡邏民兵抓獲,立即送派出所、公安局,隨後所有歸俘們 都送到10兵團福州招待所。 這只是最大的三批,以後零零星星又放回一些,最後一名回大陸的金門戰俘,是253團一營一連的許道位,他於1956年1月,於一批南日島戰俘一起回大陸。 戰俘被視為叛徒審查洗腦比戰場更殘酷 900餘名解放軍歸俘回來後,先後在杭州、福州成立了歸俘集訓隊,不久將131名副連以上軍官送南京,由華東軍區政治部審查。第二批排以下幹部戰士在杭州接受審查,第三批排以下在福州接受審查。 先治療、休養,一個月後開始學習。 學習分三個階段,開始了回大陸後的漫漫征途,那是比戰場更難熬的時空。 可惜中國和美英等西方國家價值觀念完全不同,在共軍看來,戰俘就是叛徒,所以所有戰俘開始了三個階段學習。 第一階段;是中共的政治教育階段,包括時事教育,“氣節”教育等內容。學習文件、報紙,聽報告,針對戰俘在台灣受到的政治教育,開展專題講座進行洗腦,美其名曰使戰俘“分清理論是非,提高覺悟”。 “氣節”教育讓戰俘聽了臉紅心跳,聽報告、看電影,對照共產黨的“鋼鐵戰士”李大釗、瞿秋白等先烈的英勇事跡,想想自己,絕大多數人都深感慚愧,原先覺得委屈,為什麼領導上不來救我們的想法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互相攻擊、揭發、誣陷 第二階段是核心、關鍵,也是集訓的主題,叫啟發反省階段,號召“忠實坦白、深刻檢討、互相幫助”,方法是個人反省與小組反省相結合;組織上全面了解,甄別材料,認真審查,作出結論。每個人都要詳細交代,過關。 接下來第三階段;根據交代和互相揭發情況,開始處理定性。 人的求生本性、利己的本性在這個階段中赤裸裸的暴露出來,不管在台灣表現好的還是壞的都拚命揭發別人,使盡全身解數,互相攻擊、揭發,誇大、渲染、捕風捉影,以求表現好、自保,免去死刑和牢獄之災。   揭發標兵的下場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原244團政治部主任孫樹亮,原來也是屬於軟弱分子之一,此時成了積極揭發的標兵。 244團政治部主任孫樹亮利用學習隊副隊長的身份,通過誣陷他人來洗脫自己,結果很多歸來人員都被判處徒刑,連被國民黨稱為“最頑固分子”的251團副團 長馬紹堂也被判處5年徒刑,而孫樹亮卻沒有受到任何懲處,這激起了歸來人員的公憤,紛紛檢舉孫樹亮在台灣軟弱的行為,結果孫樹亮也被判處5年徒刑。 基本整出個眉目來後,開始采取行動,1951年7月21日,南京下關,華東軍區政治部第二幹部招待所。 大規模逮捕槍斃 沒有一絲風,空氣如同凝固一般。 大門口走廊裏會議室到處布滿雙崗。歸俘們屏氣斂聲,默默端坐,都知道軍法處來人,大規模逮捕開始了。不知輪到誰,院裏停了好幾輛車。 過了一會,開始點名:徐惠良、於守全、張連升、湯秉輝、閻平階、黃景新、李同順……一排長長的名單。出示的拘捕證上,赫然蓋著鮮紅的大印:華東軍區軍法處。 點到名的,戴上手銬,兩個全副武裝的戰士押解一個,帶到院裏上車。 1951年6月,第一批槍斃的兩人,253團3營營長李子元,251團副連管理員竇永禮被押到南京水西門外,江東門鎮後的刑場,執行槍決,刑場上警衛森嚴,兩口棺材一字排開,據說因念他們過去對革命有功,由組織出面付棺安葬。 李子元在金門戰鬥中,於10月25日下午被俘,當時尹俊18師警衛營猛攻林厝,李子元率領3營守在林厝東邊高碉堡附近地堡裏,李子元率部打退二次進攻,第 三次18師衝上來的時候,彈藥打光,再打就是白白送死,李由於思想西方化就高叫;“別打了,繳槍了。”率領身邊還剩下的17人放下武器,繳出輕、重機槍各 一挺,卡賓槍十餘支,還有隨身攜帶的作戰命令、作戰草圖等物。當時除了3營戰士外,253團1連副連長郭阿堂也在其中,也隨李子元一起投降。 李子元是泰興人,40年入伍,一步一個台階,從戰士當到營長,所有戰友都對他印象不錯,在集中營表現也不錯,只是提前思想解放,西方化,戰場投降,被認為是罪不可赦叛徒,第一批被槍斃。 連級幹部竇永禮,37年入黨、入伍,經過八年抗戰,三年國共戰爭,槍林彈雨裏,像6次負傷,是三等殘廢;當過“戰鬥英雄”。 戰鬥結束後,坐在海邊等敵人來俘虜,後來進古寧頭聯係領導,東張西望找不到人,剛喊聲;“劉團長”,就引來一槍,趕快鑽進一間民房裏,敵兵追來,在門口把 槍栓拉的嘩嘩響,大喊;“看見你了,還不趕快出來,繳槍不殺,國軍優待俘虜。”老竇高舉雙手,走了出來,束手就擒,這在共軍看來已是叛徒,後來到了集中 營,還幫助國軍指認幹部,監視幹部,自然是難逃一死,第一批槍斃名單也就輪到他了。 共產黨政策:決不寬大自己的被俘人員 傅作義在北平投降中共後,部下一張姓連長不願跟隨,因其會開飛機,就駕駛一架小型軍用飛機飛往西安,當時西安已在西野控製之下,所以再次被抓獲。西野作戰科科長潘國傑覺得新鮮,要過飛機癮,拉著司令部作戰參謀洪亮(特殊人才,懂幾國外語),上了這架飛機。 結果被滿臉落腮胡子的張連長飛往台灣,成了從空中掉下的兩個高級戰俘,與金門戰俘關在一起,洪亮後來在集中營裏被殺,潘與金門戰俘一起被釋放。故有此天方夜談一說,但確是實實在在真事。 如果說營長主動帶隊投降,屬非殺不可,那麼其他人為什麼要殺呢?讓我們細細看來,第二批槍決人員共四人,於1951年9月28日下午一點執行,地點仍舊是 南京水西門外、江東門鎮後的刑場,警衛森嚴,四口棺材一字排開,對徐惠良、張連升等三名金門戰俘,和一名大膽島戰俘(估計是帶領部隊投降的營長包成)。 徐惠良是29軍軍部參謀,浙江寧波鄞縣人,16歲參加新四軍,金門戰役時是29軍司令部參謀,非常精明強幹。登陸後一直為自己爭著來金門而懊悔,兩天來多次徘徊於海邊,想方設法要回大陸。只要能回去,哪怕受處分,也比在金門打死強。 便找了位船老大,軟硬兼施,求船夫開船,船老大說;白天有飛機、軍艦,晚上一定送你們回去。下午三點,身邊沒有戰鬥兵了,徐心理發慌,跑到王劍秋那裏,看 到打的厲害,於是又跑到東邊,和82師245團一個小衛生員一起胡亂打槍,打了兩下,槍不響了,兩人又急又怕,把手槍扔進海裏,坐在石頭上商量,四目相 望,淚水長流。徐說;幹脆主動跑到國民黨那裏去投降,反而不會殺我們。他站起身就走,小衛生員也默默跟上。 徐回大陸後交代,“我們兩人一起向東邊跑去,在路上拾到一支步槍。心想,如果交給對方,他們會相信我是原國民黨俘虜兵,被迫才幹共軍的。” 半路上,一個敵人在高高的岸上揮舞步槍大喊;“繳槍”!我們搖動帽子,表示投降。因海岸太高,只得繞著往上走,經過海灘邊上,看見一條船,船上跳下與我一 起來的軍部報務員湯德裏、張國弟和五、六個運輸兵。他們問我情況如何,我說;“完了,打也是死,不如隨我們一起早點投過去。”他們聽說後也同意了,於是一 起走,254團小衛生員走在最前面。走了20多米,一班敵人叫;“站住”。我和小衛生員搖帽子表示投降,在一個凹坑處繳了槍。此時約為26日下午4點,地 點在林厝西北海邊。 徐帶頭率領近十人主動投降,進了集中營後,徐由於對各級幹部很熟,指認了大量幹部,因此不可能逃過一死。雖然他竭力乞求審訊人員,我還年輕,判5年、10 年都可以,希望能留一條命,結果還是一命嗚呼,他白當了多年軍部參謀,連共產黨這個基本政策都不懂,共產黨可以寬大敵人戰俘,但決不會寬大自己的被俘人 員。 2014年07月12日

台灣的歷史空窗期◎公民新聞-素素

$
0
0
2014.07.14 10:31PM 戰後台灣人民的思想錯亂,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交接,日本台灣人失去效忠,分歧者變成異類,可能會被排斥追殺,統治者用高壓殘暴的手段控制社也會失衡,當時的台灣人民比現在的流浪狗還不如,相信當時的列強都知道台灣的問題,但沒有人願意介入,任由中國與美國讓本土台灣人,被當時尚未流亡的中國政府管理,是因為本土台灣人自認為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美國將返回佔領的亞洲台灣,不斷地拍與戰爭有關的電影,除了還原台灣戰爭的因果關係,也是可以當成日後教育的題材!台灣也成了美國戰爭史重建的實驗區! 《分歧者》(英語:Divergent)是一部2014年美國科幻冒險青春電影,由尼爾·伯格導演,改編自薇若妮卡·羅斯(Veronica Roth)同名暢銷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分歧者》故事發生在芝加哥的一個反烏托邦的末日後世界。 人類經歷戰亂浩劫後的未來世界,擁有近乎烏托邦般的完美國家與制度,為了重整秩序,眾­人制訂了五個派別,而反烏托邦的未來城市芝加哥把社會分成五個派系,這五個派別各司其職,致力培養人民為各部族子民,共同維持著世界平和。­ 五個派別當中包括:無私(Abnegation)、和平(Amity)、勇敢(Dauntle­ss)、誠實(Candor)以及智慧 (Erudite),所有十六歲的少男少女,必­須透過測驗儀式選擇,選擇屬於自己的派系,並在那裏奉獻餘生,這個困難抉擇,可能讓他們與親友­永遠分 離。但女主角翠絲漸漸發現這其實是改造他們的開始,並發現自己是一個「異類」(即是分歧者)不屬於任何一派,根本無法加入到任何一個派系中。分歧者——這 三個字代表不被定義、不被操控,更是革命的代名詞。而分歧者這樣異類也將受到殺害。為了生存,她將打破所有規範,揭穿這虛假的和平世界,展開一場奇幻冒險 與驚奇對決。 小說中的五個派別為: 無畏派:崇尚勇敢,他們矢志成為保衛社會的力量; 博學派:認為學問是一切的根本,因此不斷追求新知; 直言派:厭惡迂迴隱瞞,視謊言為戰爭的導火線; 克己派:相信,人若無私,世上將不再有紛爭; 友好派:愛好和平,總是盡全力避免一切衝突。 這五個派別各司其職,相處融洽,共同維持著這個社會的平和。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互联网电影数据库 未來台灣將建立新的政府機制,你們也要透過現成的影片或過去的經驗去修正,如盜夢者一樣,不斷的在夢中裡搏鬥,但也可以避免再度發生一樣的問題。 只是裝睡的人不願醒才是最危險,因為起床時間到了無法再裝睡 較完整的台灣被隱藏的歷史資料請見: http://www.228.org.tw/history228_general.php?id=4 以下為史實,而非評論. 1947-01-09 天花開始在台中與高雄兩地流行。 1947-01-09 國府陳儀政府宣布,台灣的土地稅提高百分之三十,引起很大民怨。 1947-01-09 台北學生一萬多人,響應大陸學生的『反美抗暴運動』。 1947-01-10 國府陳儀政府宣布,新憲法不能適用於台灣,否定台灣人自治權利。 1947-01-12 國府陳儀政府宣布,將裁減20%機關員工,用來安插新統治者人員。 1947-01-13 國府陳儀政府在台灣接收350萬箱火柴,運往中國牟利,造成火柴荒。 1947-01-15 絕跡多年的天花,又開始流行,陳儀政府教育處發布種牛痘的公報。 1947-01-16 絕跡多年的霍亂,又開始流行,陳儀政府衛生局編定預防注射表。 1947-01-16 天花由台中、高雄兩地傳染到嘉義、屏東。 1947-01-20 霍亂流行猖獗,由南部蔓延到北部後,開始波及台東與新港。 1947-01-23 國府陳儀政府揮霍無度,台灣銀行開始大量發行千元、萬元本票。 1947-01-29 台幣膨脹情形惡化,陳儀政府暫行停止內地公務人員和商業的匯款。 1947-02-01 國府行政長官公署、地主及糧商開座談會要求共同抑制米價。 1947-02-01 國府糧食局拋售五萬噸米。 1947-02-01 國府陳儀政府宣布,拍賣沒收日產的政策。台灣人民的抗議無效。 1947-02-01 國府陳儀政府以每噸1200元徵收台灣石炭,再以一萬元轉賣到上海。 1947-02-02 米價哄抬,民間組織台灣民眾反對抬高米價行動團,散發傳單抗議。 1947-02-03 台北松人停車場司機和檢票員,遭二十餘名士兵毆打,公車員工罷工。 1947-02-04 全島米價下落,金、布類、美金卻大幅上升。 1947-02-05 國府將米穀大量運往中國,造成台灣米價由每斤1元暴漲為42元。 1947-02-06 國府公布徵收所得稅、營業稅等中央稅法處理辦法。仍沿用日本舊制。 1947-02-07 國府下令嚴厲管制糧食售價,糧戶糧商存糧定期限價出售。 1947-02-08 國府調漲電費一倍。 1947-02-11 金融業休業,台北市金價一兩突破台幣42000元,食糧持續昂貴。 1947-02-12 國府禁止黃金、外幣買賣,黃金黑市突破五萬元,糧價越來越貴。 1947-02-12 人民導報報導︰高雄地區米價高昂,多次發現僵斃路上之餓莩。 1947-02-13 台北市數千位民眾遊行示威,高呼︰我們要米糧,我們要吃飯! 1947-02-14 國府行政長官陳儀發表物價管制的緊急措施。 1947-02-15 國府宣布全省鐵路開始免除糧食搬運費至三月底。 1947-02-15 國府行政院長官公署派遣特派員至各地勸告大糧戶上納餘糧。 1947-02-15 國民政府宣布本年度徵兵自四月開始。 1947-02-15 國府公布貨物輸出入限制辦法。 1947-02-15 國府陳儀政府隱瞞事實,粉飾太平,召開記者會否認通貨澎脹。 1947-02-17 國府在台北市實施米配給。 1947-02-18 中華日報報導︰專賣局總局及各分局,均曾在接收時有舞弊情事。 1947-02-18 國府陳儀政府計畫標售日產房屋,租用住民散發傳單抗議。 1947-02-19 國府財政處長嚴家淦從上海回台,出席經濟座談會。 1947-02-20 國府嚴家淦從央行貸款991億元法幣,台幣與法幣的兌換率1:35。 1947-02-24 國府行政長官公署公布不限制石油與救濟物資的輸入。 1947-02-25 國府行政長官公署制頒通行稅徵收辦法。 1947-02-25 國府取消茶葉輸出的禁止令。 1947-02-25 國府陳儀政府實施經濟緊急措施方案,反而使民生經濟益形凋敝。 1947-02-25 國府軍人在花蓮縣強行佔用一輛巴士,司機憤而將巴士開離公路墜海。 1947-02-26 國府開始在全島強制推行國語運動。 1947-02-26 美國糧食調查團一行七人,來台調查砂糖及肥料。 1947-02-27 1947年228事件。國府專賣局台北分局查緝員打傷婦女林江邁,擊斃陳文溪。 1947-02-28 1947年228事件。以碼頭工人為中心的基隆民眾在晚上集結,襲擊派出所。 1947-02-28 1947年228事件。台北市民聚集長官公署廣場抗議,遭機槍擊斃六人。 1947-02-28 1947年228事件。板橋民眾阻擋北上火車。 1947-02-28 1947年228事件。桃園民眾聚集在廟前廣場舉行民眾大會。 1947-02-28 1947年228事件。警備總司令部發布台北市區臨時戒嚴令。 1947-03-01 1947年228事件。台北市包圍鐵路管理委員會,遭機槍擊斃18人,受傷40餘人* 1947-03-01 1947年228事件。省市參議員及國代、士紳會商,決議組織調查委員會。 1947-03-01 1947年228事件。陳儀宣布解除台北市區戒嚴令。基隆要塞司令部宣布戒嚴。 1947-03-02 1947年228事件。『官民處理委員會』決定改名『228事件處理委員會』。 1947-03-02 1947年228事件。桃園民眾襲擊縣長官舍,佔領縣府,警察應戰,傷亡慘重。 1947-03-02 1947年228事件。新竹民眾攻擊警察局,繳收憲警武裝,搗毀國民黨市黨部。 如果台灣人活在迷失的空間,如同迷魂陣繞不出去,台灣經過戰亂的歷史,屠殺逼迫台灣人自願選擇遺忘,他的後代也不知道真實的歷史,結果集體歷史記憶空白,台灣的空窗期如同傳說中的百慕達三角洲,原來真正的百慕達三角洲就在台灣群島裡!沒有法理就找不到生路之門! 1947-03-02 1947年228事件。北上的軍用火車在新竹被擋,起義隊與國府軍開戰。 1947-03-02 1947年228事件。虎尾學生佔領警察局與虎尾區署。嘉義民眾佔領市政府。 1947-03-02 1947年228事件。台中民眾在台中戲院召開市民大會,謝雪紅被推舉為主席。 1947-03-03 1947年228事件。高雄起義民眾佔領二個警察分局。台南學生佔領派出所。 1947-03-03 1947年228事件。基隆碼頭工人襲擊14號碼頭軍用倉庫,事敗,死傷多人。 1947-03-03 1947年228事件。『228事件處理委員會』成立。 1947-03-03 1947年228事件。陳復志率領嘉義青年攻佔第19機廠及市政府。 1947-03-03 1947年228事件。斗六陳纂地率眾攻擊虎尾機場。鍾逸人在台中成立保衛隊。 1947-03-04 1947年228事件。中上學生在台北召開學生大會;國民黨軍在基隆大開殺戒。 1947-03-04 1947年228事件。國府警總派蘇紹文在新竹指揮憲警宣布戒嚴,但蘇堅不戒嚴* 1947-03-04 1947年228事件。屏東起義部隊示威遊行,攻佔警察局及市政府。 1947-03-04 1947年228事件。學生、民眾代表及陳炘等人見陳儀,提出改革台灣政治要求* 1947-03-04 1947年228。台中成立『民主保衛隊』,由吳振武擔任隊長。一天後脫逃。 1947-03-05 1947年228事件。嘉義有四十餘名曹族原住民參與攻擊機場行動。 1947-03-05 1947年228事件。處理委員會提出政治方案;國民黨軍在嘉義展開反攻屠殺。 1947-03-05 1947年228事件。台灣省自治青年同盟成立。 1947-03-05 1947年228事件。謝雪紅取消台中的人民政府,與林獻堂等成立處理委員會。 1947-03-06 1947年228事件。21師由上海出發;台中二七部隊成立;彭孟緝在高雄屠殺。 1947-03-06 1947年228事件。228事件處理委員會派員監理台灣銀行業務,廉售煤炭千噸。 1947-03-06 1947年228事件。台中『民主保衛隊』進駐干城營房,改名『二七部隊』。 1947-03-07 1947年228事件。228事件處理委員會向陳儀提出42條處理大綱。 1947-03-07 1947年228事件。國府國防最高委員會開會,決定最近改組台灣行政機構。 1947-03-08 1947年228事件。陳儀知道已有精銳部隊支援後,拒絕處理委員會的42條要求* 1947-03-08 1947年228事件。21師在基隆登陸,立刻展開武力鎮壓;彭孟緝進入屏東屠殺* 1947-03-08 1947年228事件。台灣新生報李萬居遭軍警毆打。民報被封鎖,王添燈被捕。 1947-03-08 1947年228事件。中外日報、大明報、重建日報被封鎖,主要負責人均被捕。 1947-03-08 1947年228事件。國府閩台監察使楊亮功,率憲兵第四團由福州抵達基隆港。 1947-03-09 1947年228事件。21師進入台北,連續屠城五天。陳儀在七堵製造楊亮功事件* 1947-03-09 1947年228事件。國府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再度在台北市下戒嚴令。 1947-03-10 1947年228事件。國府警備總部約談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一去不返。 1947-03-10 1947年228事件。蔣介石在一項會議中,公開將事件歸咎於是共產黨徒策動的。 1947-03-10 1947年228事件。陳儀下令解散228事件處理委員會。 1947-03-10 1947年228事件。林桂端律師因替王添燈辯護,被憲兵押走,下落不明。 1947-03-10 1947年228事件。台中縣國代、台灣省律師公會理事長林連宗被逮捕,下落不明* 1947-03-10 1947年228事件台北律師李瑞漢與林連宗等三人同時被捕,下落不明。 1947-03-11 1947年228事件。國府免除國民參政員杜聰明的台大醫學院院長之職。 1947-03-11 1947年228事件。直言無諱地報導的『民報』,連續兩天遭到莫名襲擊與搗毀* 1947-03-11 1947年228事件。國府下令全面管制交通、通信。 1947-03-11 1947年228事件。企業家陳炘被台北市刑警隊長率六位員警拘捕,下落不明。 1947-03-11 1947年228事件。人民導報社長宋斐如被六名便衣帶槍人員帶走,下落不明。 1947-03-11 1947年228事件。屏東市參議議長葉秋木遭綑綁遊街示眾後槍決。 1947-03-12 1947年228。二七部隊決定撤退至埔里。 1947-03-12 1947年228事件。台南市著名律師湯德章,遭國民黨軍在民生綠園槍斃示眾。 1947-03-12 國府將蔣介石為228事件撇清責任的聲明,印成傳單在台灣各地空投。 1947-03-13 1947年228事件。國府21師在黃朝清等士紳歡迎下,浩浩蕩蕩進駐台中市。 1947-03-13 1947年228事件。國民黨軍分別進入宜蘭、台中,展開屠殺。 1947-03-13 1947年228事件。嘉義市民代表陳復志,遭國民黨軍綑綁示眾後槍斃。 1947-03-13 1947年228事件。國府對非親國民黨民黨的報紙,下令全部禁止發行。 1947-03-13 1947年228事件。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被五位身穿中山裝的青年逮捕,下落不明* 1947-03-13 1947年228事件新生報日文版總編輯吳金鍊在報社辦公室被逮捕,下落不明。 1947-03-14 二七部隊獲悉敵軍八百人到草屯,乃派員在途中攔截,將之擊退。 1947-03-14 1947年228事件。台北、新竹間恢復通車。警總宣布展開全面性肅奸工作。 1947-03-14 1947年。228事件。國府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下令解散『政治建設委協會』。 1947-03-14 1947年228事件。王育霖律師在台北被六位穿中山裝的軍人強行押走,下落不明* 1947-03-15 1947年228事件。台人旅居上海團體代表抵台調查,陳儀政府嚴密牽制其行動* 1947-03-15 1947年228事件。國民黨軍包圍草屯,二七部隊拒絕投降。 1947-03-15 1947年228事件。台南開始白晝解嚴。台中治安恢復常態,軍政發表聯合公告* 1947-03-16 1947年228事件。國民黨軍集中火力圍攻二七部隊。嘉義發生軍人勒索財物。 1947-03-17 1947年228事件。白崇禧廣播轉達蔣介石六項指示,嚴令解散與事變有關組織* 1947-03-17 1947年。國府公布開始依中央所得稅法徵收台灣的所得稅。 1947-03-17 1947年228事件。國府將戒嚴令由台北市擴及到全島。 1947-03-17 1947年。228事件。國府國防部長白崇禧抵台,蔣經國隨行。全台再度戒嚴。 1947-03-17 台灣高等法院檢察官吳鴻麒,被處死於南港石橋上。 1947-03-18 1947年228事件。國府國防部宣告,中央處理此事件以確保國家統一為立場。 1947-03-18 1947年228事件。國民黨軍獨立團進駐台東武力鎮壓。 1947-03-19 1947年228事件。白崇禧、蔣經國等一行抵基隆要塞地區視察。 1947-03-19 1947年228事件。145旅、435團抵台,前者進駐台南,後者進駐台中。 1947-03-20 1947年228事件。白崇禧、蔣經國等一行抵達屏東,召集地方黨政軍人訓話。 1947-03-20 1947年228事件。白崇禧發表受害公教人員撫卹傷亡賠償損失辦法。 1947-03-21 1947年228事件。白崇禧、蔣經國等一行抵達高雄,向要塞區官兵訓話。 1947-03-21 1947年228事件。全島公路恢復暢通。 台灣網友收集求證 http://taiwanpenny.pixnet.net/blog/post/42650167-228白色恐怖事件紀錄 美國的報導 http://ajia5.wordpress.com/2013/04/22/naming-taboo-taiwan/ 中國也公開發言說台灣人沒有被屠殺?? http://city.udn.com/3011/2104742 日屬美占的台灣被中國佔據中

消失的「多桑」—戰後臺灣歷史記憶的斷裂、掩蓋與重塑◎鄭雅如

$
0
0
鄭雅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August 08, 2014 「漢奸」多桑?! 1994 年的夏天,由吳念真初執導演筒的電影《多桑》(日語「父親」之意),排入父親節的戲院檔期,於8月6日正式在臺灣上映。這是一部從兒子的眼光重現父親人生 的傳記式電影。從小到大,吳念真一直叫父親「多桑」,因為父親出生於日治時期(1895-1945),只會說台語和日語;他總習慣對別人說:「我是昭和四 年(1929)生的。」這部電影是臺灣解除戒嚴、威權統治逐漸鬆綁後,才有機會出現的作品;在國民黨政府自日本手中接收、統治臺灣將近五十年後,觀眾第一 次在大銀幕上看到了對日本統治抱持懷念之情的、老一輩臺灣人的身影。那一年,我已經是就讀歷史系的大學生,卻初次在電影院看到令我感到陌生且疑惑的「多 桑」,發現從小自學校教育習得的歷史框架裏,沒有、也容不下「多桑」這類臺灣人的存在。 吳念真執導、蔡振南主演的《多桑》,道出老一輩台灣男人的哀愁。(《多桑》電影海報) 在 日本統治時代渡過人生最初十六年的多桑,在嘉義民雄鄉下長大,少年時負氣離家,跑到嘉義市的中藥店做學徒。1945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47年 發生二二八事件。嘉義車站前一群臺籍精英未經任何審判被國民黨政府軍公開槍斃,其中包括多桑素日敬重的潘木枝醫師(1902-1947)。有義氣的多桑買 了香和冥紙站在店頭的亭仔腳遙遙祭拜,嚇得店家關店趕他走,原本工作的中藥店也不敢再留他。因為二二八事件,多桑離開家鄉避風頭,一走走到臺灣頭去,在瑞 芳挖礦、結婚生子。 潘 木枝醫師為嘉義市參議會副議長,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現東京醫科大學)畢業(東京醫學士),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回臺灣開設「向生醫院」,是一位醫 術卓越且深具醫德的好醫師,深受嘉義地區鄉親推崇愛戴。二二八事件發生之際,潘木枝醫師等人代表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赴水上機場與國府軍員談判 議和,卻遭拘留,3月25日與柯麟、陳澄波、盧鈵欽等和平使者,於嘉義火車站前遭國府軍槍殺犧牲。(照片與資料來源:《那「一支香」還在燃燒——65年來 的懷念:潘木枝醫師紀念特展》,二二八國家紀念館2012.3.25~4.29) 多 桑打開收音機就是聽日語廣播,什麼東西都是日本製的卡好,念念不忘小時候對他照顧有加的日本老師,晚年最大的心願就是去日本探望老師、看看富士山和皇宮。 這樣的多桑與出生於戰後、在中華民國統治下受教育、成長的子女們,彷彿不是「同一國」的。吳念真剛上小學時,多桑邊抓著他的手學寫名字,邊用日語發音唸他 的名字,孩子告訴他「國語」(北京話)的正確發音,多桑卻罵道(台語):「你爸讀あいうえお(日語五十音),沒跟你讀那個ㄅㄆㄇㄈ偷偷摸摸……」。有一次 妹妹做家庭作業,要為國旗著色,多桑自願幫忙,卻把「青天白日」用蠟筆塗成紅色。女兒拿著毀掉的作業哭個不停,多桑生氣罵人(台語):「日頭不是紅色的是 什麼色?……妳敢沒看過日本國旗?人家日頭用什麼色的?」氣憤的女兒也用「國語」大聲回罵多桑「漢奸走狗!汪精衛!」[1] 多桑好心幫妹妹塗國旗顏色,卻把白日塗成紅色。(《多桑》電影劇照) 受 日本教育、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的多桑,他的青春年少隨著日本戰敗,以及國民黨在臺灣長達四十多年的威權統治壓制下,變成無法訴說與傳承的記憶。在臺灣解嚴以 前,多桑的日本情懷在國民黨政府眼中乃敵國的「奴化遺毒」。這群歷史夾縫中的臺灣人長期消失在公眾視域之前,在國家暴力淫威下,他們不敢跟子女談日本時 代、談二二八事件;而他們的子女在學校接受效忠領袖、忠黨愛國(黨國不分)的教育,學習講「國語」、背誦以中國史為主體的本國史。多桑與子女對國語、國旗 認知的差異,被女兒指責為「漢奸」,都反映了兩代臺灣人在國族身分與歷史記憶的斷裂。 高壓統治下的語言政策與歷史教育 一百多年來,臺灣在強權支配下二度易主。不論是日本統治時期或是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之後,外來的統治者都將「教育」視為實現「同化」政策的核心工具。 日 本政府將日語的使用當作同化的基礎,在臺灣積極推行日語教育;尤其在中日戰爭爆發後展開的「皇民化」運動,「國語」(日語)運動被列為一環,進一步廢止公 學校的傳統漢文課,廢除臺灣本地報紙中的漢文版,以中國語文為書寫工具的作家被迫停止寫作,臺灣話(福佬話)的使用也遭到更多壓制。據官方統計,1943 年能「理解」日語的臺灣人已高達總人口數的80%,雖然數據可能過於誇大,但年輕一輩能純熟運用日語的人口確實大為增加,這主要由於接受基本學校教育的人 口大為提升。1944年臺灣的學齡人口註冊入學比例已達71.31%,日語已成為主流的語言,尤其在公共場合中更是如此。 然 而文化認同與學會一種語言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聯。雖然日本統治臺灣的經濟成就和行政效率獲得許多臺灣人的讚賞,政府官員與軍人的能力、操守也足以贏得臺人 尊敬,但是企圖將臺灣人改造為帝國臣民的皇民化運動,其執行結果與原先預定的目標落差甚大。雖然大多數的臺灣人能「通曉」日語,年輕一代甚至以日語為主要 溝通工具,但是臺灣人對於自己所受到的歧視待遇,仍然普遍感到憤怒。 客 觀而言,老一輩臺灣人懷念日本統治的情感,其實多半是戰後經歷國民黨統治以後才形成的。戰後初始,許多臺灣人對中國懷抱著期待,他們將中國大陸視為自己的 祖國、文化的源頭,期待國民黨政府帶來政治上的平等,並創造出更好的經濟環境。但是回歸「祖國」的熱情,在一年內急遽消失。原因是多重且複雜的。從政治上 來說,臺灣人以為回歸祖國後,從此可以擺脫被殖民的差別待遇,結果卻叫人大失所望。臺灣被視為特殊省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有別於其他大陸各省的省政府, 行政長官獨攬民政、立法、司法權,第一任行政長官陳儀且兼任警備總司令,其權力與先前的日本總督不相上下。對臺人來說,長官公署猶如「新總督府」。臺灣人 原本期待,日本人離開後留下的政府職位可由臺灣人遞補,結果卻大多由外來者接任,本省人獲得政府職位的人數比日本統治時期更少,且多擔任無足輕重的職位; 陳儀又藉故推遲行憲後的縣市長直接選舉,由行政長官公署所任命的縣長、市長和鄉鎮長,幾乎都是外省人;臺灣人在日本統治時期所接受的「近代化」教育,被新 統治者貶低為「奴化」,尤其令臺灣人備感屈辱。 為 了將臺灣快速「中國化」,新政府推行的「國語」政策來得又猛又急。1946年,臺灣的學校教學開始使用「國語」;同年,中文報紙及雜誌上的日文版被禁止, 以日語寫作的作家被迫退出文壇。相較於日本統治臺灣四十二年之後,才禁止雙語報紙中的漢文欄,國民黨政府的語言政策更加嚴厲。受日語教育長大、習慣用日語 吸收知識與訊息的台灣年輕一代,宛如一夕之間變成「文盲」。由於長官公署統治失當,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蔣介石派軍隊來臺鎮壓。事件後由長官公署所 提交的報告中,仍然認定「日本人奴化教育之遺毒」乃臺人發生反抗的主因之一。官方更嚴厲的執行提倡「國語」、禁止日語、打壓臺灣本地語言的政策。 1949 年,國民黨在國共鬥爭中落敗,將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軍隊及相關人員全都撤退到臺灣,這個剛經過軍警肅清、血洗的島嶼,從此成為「反攻大陸」、「復興中華文 化」的基地。使用「國語」更與宣揚中華文化、團結中華民族、表現愛國情操劃上了等號。1956年起,中小學生被禁止在校園使用福佬話、客家話、原住民語等 「方言」,如被發現違反規定,學生會受到各式不等的處罰。1962年臺灣首家電視臺「台視」開播,政府規定非國語節目時間必須少於總播映時間的 16%;1972年更明令電視台,播映台語節目每天不得超過一小時。 戒嚴時期獨尊「國語」,禁止說「方言」。 (照片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322128051) 其 實現代國家選定某種語言作為國民共同的溝通工具,不必然會同時刻意壓制其他語言。國民黨政府不能容納臺灣的多元,採取嚴格的單一語言政策、打壓本土語言與 文化,正凸顯其政權本屬外來,對於臺灣本土文化既不瞭解又感恐懼,故一意壓制。1974年,臺語布袋戲節目「雲州大儒俠」因太受觀眾歡迎而遭到停播,類似 荒謬不合理的舉措不一而足。壓制「方言」的官方政策持續到1987年才停止,它對臺灣戰後第二代、第三代逐漸無法流利使用福佬話、客家話、原住民語等母語 帶來極深刻的不利影響。 黃俊雄與「雲州大儒俠」中的劉三。「雲州大儒俠」曾締造90%的超高收視率,卻因政府壓制本土語言與文化而停播。(照片來源:時報資料庫) 除 了「獨尊國語」,傳授中國歷史也是重新塑造臺灣人中國意識與認同的重要工具。戒嚴時期的歷史教科書向來將臺灣歷史放在中國史的架構中陳述,著重強調臺灣與 中國大陸的密切關係。在這套論述中,已在臺灣生活約六千年的原住民族的歷史被極端忽視,而為了刻意凸顯中國與臺灣的關係,牽強附會的主觀性判斷卻被寫入教 [...]

815終戰日 李筱峰、鍾逸人談台灣命運的分叉路口

$
0
0
記者林冠妙/台北報導 2014-08-12 20:44 815終戰日 李筱峰、鍾逸人談台灣命運的分叉路口 近7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戰敗,放棄台灣主權,台灣卻在政權轉變中,錯失宣佈獨立的契機,再次被殖民統治,台灣社將在815終戰日,這歷史反思的重要日子,舉辦「台灣命運的分叉路口」座談會,邀請鍾逸人、李雪峰及李筱峰教授與談,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台灣社表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聯合國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下令,指派中國戰區司令蔣介石派代表來台接收。陳儀受命在10月25日接受日本投降,中國國民黨在這一天接收、統治台灣,欽定為「光復節」,台灣又再次被殖民統治,任人宰割。 台灣社指出,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台灣卻在政權轉變中,由中華民國統治。8月15日,日本戰敗後,放棄台灣主權,台灣何去何從?回頭看,台灣錯失了宣佈獨立的契機。 台灣社將在815‧終戰日上午10點,於台大校友會館3A舉行「台灣命運的分叉路口」座談會,由張炎憲社長主持,邀請因228事件被囚禁17年的「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94歲)、台灣高座會總會會長李雪峰(90歲)及李筱峰教授與談,究竟當時台灣人在想什麼?當獨立建國時機來臨,台灣人是否能掌握機會?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鍾逸人先生簡介 1921年生,台中市人。就讀東京外國語學校(東京外大)法文科期間,被日本「特高」依涉嫌「治安維持法」監禁約一年。出獄後放棄學業回到台灣,後為擺脫特務糾纏,進入台灣軍後勤部隊。 戰後,出入王添灯的「文山茶行」,得以認識連溫卿、林日高、蕭來福等舊「文協」前輩。也因地緣關係,與楊逵多有接觸,成立「新生活促進隊」,喚醒市民的自主意識。後擔任「三青團」幹部,兼辦《和平日報》,並任阿里山樂野國小校長,結識高一生等山地菁英。 228事件發生時,先在「中師」成立「民主保衛隊」,攻佔「干城營區」,整合各地自動蜂起的隊伍,成立二七部隊,並被推任為部隊長。二七部隊的編制、裝備、口號,一律依仿日本陸軍,軍紀甚嚴,一時被誤認為「日本兵」,成為蔣軍進駐台中時,躲過一場大屠殺的原因。後兵敗被俘,由於謝雪紅未捕獲,風聞中的「日本兵」也未投降,遂被留下來當作「誘敵之餌」,沒有遭受極刑。雖陰錯陽差躲過砍頭命運,但仍難逃17年黑牢之劫。 1964年出獄後,開始與前二七部隊戰友合作研發綠藻(Chlorella)事業,至1975年產量竟達世界第一。1987年訪問北美,在各地澄清被國共兩黨刻意扭曲的228事件、二七部隊真相,在亞洲學會上拆穿國府御用學者的不實言論,替被殘酷殺戮的台灣冤魂出一大口氣。出版《辛酸六十年》三部曲,釐清228事件的真相,成為研究228事件的重要史料。 台灣高座會簡介 台灣高座台日交流協會,簡稱台灣高座會,原本是一個由日治時期曾參與高座海軍工廠飛機製造工事的「台灣少年工」的交流組織,除促進舊台籍高座少年工聯誼外,也與日本之高座會進行交流。 1942年10月起台灣總督府以海軍軍屬名義,招募公學校、高等科及中學畢業的青少年至日本神奈川的「海軍航空技術廠相模野出張所」,專門製造各式軍用飛機,並以半工半讀和高薪為號召,吸引許多人報考。由於這些青少年多數年未滿20,被稱為「台灣少年工」。海軍航空廠次年改名為高座海軍工廠,在戰爭中共製造了上百架飛機。戰後這些少年工在1946年初,分搭六艘船(米山丸等)陸續回台。並在1987年組成「台灣留日高座同學會」(簡稱台灣高座會)以紀念當年的歷史。

國家地理雜誌1920年3月號–日本國的台灣

$
0
0
在eBay看到有人拍賣國家地理雜誌1920年3月號,該期雜誌刊登Alice Ballantine Kirjassoff訪問台灣的文章,內有60張當時的台灣照片,好奇之下就下標買回來,共花了美金23元(含運費)。 今天收到這本雜誌,保存完好,紙質在當時應該算很棒的,即使現在看來,也還是很高級的樣子,沒有泛黃,也沒有掉頁。封面長這個樣子: 裏面有許多汽車廣告,這是其中的Dodge汽車 還有大英百科全書的廣告,裏面已有花一塊錢就可以試閱,想買的時候才付錢的服務 那麼,1920年的台灣是什麼樣子?那時台灣已被日本統治了25年,縱貫鐵路已經在1908年通車,阿里山森林鐵路也於1911年通車,1917年開始向美國輸出蔗糖,1920年台灣留學生在東京成立"新民會",七月全島劃分為五州,二廳,屏東機場落成。 作者在這篇報導首先敘述對基隆的印象,他抵達時基隆下著雨,驗證了他所學來的知識–“基隆是世界第二多雨的港口",接著他搭火車上台北,才過了一個隧道(獅球嶺?)天氣就豁然放晴,讓他嘆為觀止(現在基隆氣候還是一樣)。 到了台北,作者很訝異台北不像一般中國的城市,街道寬廣,充滿西式建築,也很乾淨,人民衛生習慣也很好,他將之歸功於總督府規定每年二次大掃除,以及下水道等衛生設施完善,但令他不習慣的是噪音,不時有婚喪喜慶傳來的吵雜聲。 接著作者主要介紹台北市大稻埕、艋舺、台灣四大產業(茶、樟腦、原木、蔗糖)、交通工具、原住民生活習俗、及台灣歸日本統治後的進步情況,他認為最顯著的進步是交通、衛生、司法、教育、產業,以下是該篇報導的部分照片: 作者對台灣的竹筏印象深刻,發現台灣的竹子很粗大,所造的竹筏大於他在中國所看到的 台灣的人力台車很普遍,但大部分只用來運貨及老弱婦孺 搭乘,由於作者說曾在桃園地區搭乘台車,照片中的城門應該是桃園地區的某個地方,城門看起來很小 又是台灣竹子的妙用,要不是作者說明,可能想像不到照片中原住民扛著的管子是中空的竹子,做什麼用?運(carry)水用的,但怎麼運? 這麼粗重,用扛的 一定不容易,有可能是接起來當水管用 他看到的南部平原的平埔族,解釋說他們和荷蘭人及漢人加叉混血,所以長得和中國人很不一樣 作者花了約三分之ㄧ的篇幅介紹原住民,大部分的照片是原住民的人像及起居情形,這是原住民學校音樂課 當時每個來台灣的外國人都被告知原住民有獵人頭的習慣,但他發現當時原住民在日本的殺人償命政策下,已經不再獵人頭,但還可以看到一些部落展示以前所獵到的人頭 1920年的台北已經完成了總督府(1919今總統府)、博物館(1915二二八公園內)、總督府官邸(1901今台北賓館)、臺北州廳 (1915)、圖書館(1908)、地方法院(1900)等重要建築物,所以作者抵達台北市的時候,很訝異台北的西洋式外貌,有寬廣的街道、宏偉的公共建 築、漂亮的公園。 不過作者對這些都沒興趣,他希望看到一個充滿東方情趣的城市,但他失望了,僅能從城門去憑弔一番,因此這篇報導裡完全沒 有任何都市建設或城市景觀的照片,只有以下這張位於大稻程南端快要完工的防波堤,算是都市建設吧! (作者的觀察力果然是屬於國家地理雜誌的),依據照片中河道的彎曲程度及河中的沙洲判斷,我猜大概是在環河南路一段,成都路中興大橋橋頭一帶拍照的: 另外一張照片則是颱風過後的台北市某一角落,有個招牌寫著五福眼藥,照片裡竟然還有人留著辮子 他 下榻於大稻埕,所以對大稻埕的觀察比較多,認為大稻埕做為華人的城市,過於乾淨而顯得不自然,反而噪音讓華人的特性顯現出來,而且時時刻刻都有噪音傳來, 布袋戲、結婚、喪禮、生日等等,還有茶館裡的樂團,甚至在旅館後面的窄窄巷道裡,晚上還在上演華人管弦樂(Chinese Orchestra 歌仔戲嗎?),讓他睡意盡失,他慶幸日本人規定所有音樂活動必須在午夜停止,否則睡眠就要報銷了。以下照片是在茶館表演的樂班,表演的應該是南管、北管之 類的,有趣的是演奏者都是女孩子ㄟ,作者稱她們是福爾摩沙版的爵士樂團 另 外,大稻埕有兩項商業活動吸引了他,首先是製茶,那時台灣烏龍茶已經享譽美國,所以那個年代有關製茶、選茶的照片很多,因此就不掃瞄貼出來了,不過有一張 照片蠻有意思,原來茶葉輸出是裝在襯著鉛皮的盒子(lead-lined box)裡的(如下圖),以確保在海運過程中不被鹽分侵蝕或煙薰,他提到茶商在交付海運時,會留意同船還載有什麼其他貨品,以免茶葉遭到污染而報廢: 另外一個商業活動是什麼?請先看看下面這張照片,猜猜看是什麼? 賣西瓜?柚子?足球?砲彈?都不是,是鴉片也,一顆顆圓圓的鴉片是從印度進口的,扁扁細長的小包裹也是鴉片,從波斯進口。不過他解釋說鴉片是受到管制的,當時還有2%的台灣人有吸鴉片習慣。

臺灣人是有多難搞?原來日本人想要用一億元賣掉鬼島

$
0
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不是第一次被賣掉啦!原來在日治初期,日本人覺得臺灣難治理,總督換了又換,台灣的瘟疫也讓日本人極為頭痛,財政入不敷出,環境更不甚理想,一度想要用賤價將臺灣賣給法國,但後來兒玉源太郎找來了後藤新平管理台灣,讓臺灣的財政稅收漸漸增加,如果當時日本國會沒有接受兒玉源太郎的建議,臺灣今天可能真的要「碰啾碰啾」了! 圖/翻攝自YouTbe 只差一點點,臺灣人見面就要像法國人一樣「碰啾碰啾~」的打招呼了!「臺灣吧 Taiwan Bar」製作的影片一開始就先介紹,臺灣當時因為氣候、潮濕又炎熱,衍生出許多疾病,也因為環境不甚理想,讓許多日本人在臺病死,讓日本國會想要以一億日元將臺灣賣給法國,後藤新平為了不讓臺灣被賣掉,他改善了臺灣財政收入及治安。 圖/翻攝自YouTbe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了解台灣的歷史,夢想能以動畫片述說四百年臺灣歷史的「臺灣吧 Taiwan Bar」,4個人的團隊製作的《臺灣史全集》系列動畫,推出首集「臺灣賣卻論」,豐富的劇本加上逗趣的動畫,讓網友一次看完「賣台事件」就記得。 ▌「賣台?後藤桑の如意算盤 淺談日治初期的「台灣賣卻論』」 2014/09/02 11:31:00

太魯閣族抗日戰役

$
0
0
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是指太魯閣族祖先在一百多年前,於中央山脈與日軍警抗戰的輝煌歷史。在日本官方的文獻裡,稱之為太魯閣討伐,意指將太魯閣族人當犯人來看待。但對太魯閣族人來說,是為了悍衛土地、生存及習俗與入侵的日本軍警發生一連串的抗爭。例如新城(1896年12月)、三棧(1897年1月)、加灣(1897年2月)、威利(1906年)、及太魯閣族抗日戰役(1914年5月起至8月底),特別是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最為耗大的戰爭。這也證明日本據臺近20年(1914年)後,最後向日本降服的族群就是太魯閣族。 1895年日本殖民政府拿下臺灣,中央山脈的原住民並未順服,太魯閣族更是其中最強悍的族群,日方雖多次發動征伐,卻屢遭失敗。在日本佔據臺灣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起至1914年期間,日本用軍力及新式兵器來對原始無武裝的太魯閣族進行入侵的軍事行動,先後28次。其中1914年5月31日深夜發動的所謂「太魯閣征伐軍事行動」,動用20,748軍警與太魯閣族人作戰80餘日,是日本征伐臺灣原住民中最久的戰爭。 為徹底征服臺灣原住民,日本政府持續推動第二個「五年理蕃計畫」。計畫由四方面同時進行: 設置12推進隘勇線,封鎖太魯閣族獲得日用品、槍枝及彈藥。 開闢山路38條。 圍剿掃蕩21次。 調查地理,測繪地圖。 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率軍對太魯閣族宣戰,他採取高壓手段,並從1908年開始組織作戰準備,想用威脅或脅迫的方式來鎮壓: 1908年(明治40年)從和平開始進入。 1910年(明治42年)從奇萊山開始進入。 1913年(大正2年3月)從合歡山開始進入。 1913(大正2年9月)由總督親自率領,在陸軍協助下做詳細計劃,從合歡山、能高山、南湖大山、塔次基里(今崇德)、和平等同時進入山區,另一支從木瓜溪上游進入。 以上五次探險路徑艱苦,山難不斷,失蹤軍警88名,凍死34名,亦常遭遇太魯閣族人的襲擊。佐久間左馬太對太魯閣族的戰役於1914年5月開始,以警察部隊及陸軍部隊同時兵分三路進行作戰圍剿。東部由警察部隊分二隊:由永田為隊長從塔次基里(崇德)沿溪掃蕩,並繼續向內太魯閣族居住區域挺進與合歡山方面的陸軍部對會合。另由松山所率領的警察部隊向巴托蘭(Btulan)方面進攻,以銅門與文蘭為起點向奇萊山進攻與陸軍會合,帶給巴托蘭(Btulan)人壓迫。兩部隊均配有野戰砲、山砲、臼砲、迫擊砲、三八式機槍三十九門,其裝備非常齊全及精良。西部以陸軍部隊為主,由佐久間左馬太親自督陣,以木下宇三郎少將為參謀,平岡少將、荻野少將為第二守備司令官,並命令向合歡山、畢綠山、奇萊山主北峰進攻內太魯閣族。攻擊巴托蘭太魯閣族,與花蓮及新城方面西進的警察部隊呼應。 太魯閣族人擅長打游擊戰,利用地形巧妙敏捷地出沒,從山間、樹蔭襲擊,頑強抵抗。6月12日平岡部隊所率領的陸軍部隊,與松山所率領的警察部隊會合。6月29日荻野所率領的陸軍部隊,與永田所率領的警察部隊會合,情勢大致底定,以破竹之勢進攻,太魯閣族抗日抗戰由此進入高潮。此役佐久間左馬太於6月26日於砲火中弓箭密集下跌落三十餘公尺深谷受傷(此點族人耆老的流傳說是被亂槍及亂箭擊中而死的)。 日方死傷250人,沒收的槍械6300挺。雖然太魯閣族抗日戰役就此結束,但仍然追擊逃向南澳及道賽方面的太魯閣族人壯丁,展開第二次作戰,松山部隊對付道賽方面的太魯閣族壯丁,而永田對付南澳方面的太魯閣族。警察隊田凡部隊與陸軍平岡少將所率部隊協助搜取槍枝,7月1日下達命令,7月19完成任務,8月13日作戰結束,並將最頑強Tpdu(天祥)附近各社部落一一撫平。 日本政府統治臺灣五十年,但統治太魯閣族才三十二年。日本政府以好管理為藉口,開始勸誘遷居平地,但於1930年發生霧社事件之後,為防止族人再次團結起來抗日,自1931年起至1937年強迫族人遷居現址,包括秀林鄉行政區域:和平村、崇德村、富世村、秀林村、景美村、佳民村、水源村、銅門村、文蘭村,萬榮鄉行政區域:西林村、見晴村、萬榮村、明利村、紅葉村及卓溪鄉行政區域:立山村,另外有部份族人被遷居至漢人居住區域之吉安鄉行政區域:慶豐村、福興村、南華村,在遷居時,採取混居政策,來破壞太魯閣族部落的社會結構及傳統文化(金清山撰述,2006)。 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 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概約可分為四個時期(宋卓立,2007): 第一個時期(萌芽期) 自三百年前族群東遷向東部花蓮山區移動開始,到日本殖民政府1895年於臺灣始政為止,太魯閣群(Truku)、德克達雅群(Tgdaya)、道澤群(Tauda)等三群離開南投祖居地之後,受到崇山峻嶺的阻隔,與原鄉極度缺乏互動往來的機會,各種客觀外顯的文化特徵演變出現歧異,與文化原型脫節,逐漸萌生特有的太魯閣意識。 第二個時期(發展期) 自日本殖民政府1896年於臺灣推動理蕃政策開始,歷經「太魯閣事件」、「集團移住政策」,以及近代我國政府「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一連串的重大歷史事件成為太魯閣族的歷史集體記憶,形塑出太魯閣族族群意識的原型並成長發展。 第三個時期(成熟期) 從1996年7月10日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太魯閣中會舉辦的正名研討會開始,第一次以組織型態推動太魯閣族正名運動,此時的太魯閣族族群意識已趨近成熟,族群菁英已嫻熟的運用組織並結合政治上的影響力,動員族群力量達成正名目標。 第四個時期(再發展期) 則是完成正名之後,刺激西部賽德克族人亦隨即在2008年4月23日成功脫離泰雅族獨立,族群菁英順利完成階段性目標,而內部尚存德克達雅群(Tgdaya)、道澤群(Tauda)二小群的認同歧見,以及後續原住民自治運動政經利益的重分配問題,使太魯閣族認同有再發展的趨勢。 正名太魯閣族的過程,由於族群內部以Truku群為主的族人傾向於以「太魯閣族」、以及以Tgdaya及Tauda群為主的族人傾向以「賽德克族」作為族群名稱,因而展開了內部間的衝突與對話。而推動正名「太魯閣族」主要的花蓮縣秀林與萬榮兩鄉,則透過行政系統推行連署。2003年5月,在未經過內部三群的充分溝通與討論、以及在原民會族群認定小組的審議前,反而由當時的行政院長,在選舉造勢場合宣佈同意正名為太魯閣族,造成同屬族群內部一片譁然,與日後不休的爭議。

大清帝國所認知的台灣

$
0
0
大清帝國所認知的台灣 從大清帝國說起,大清自一六八三年打敗鄭氏王朝,佔領台灣(注意:不是福爾摩沙島全部,只有大約西半部而已),可是直到一八八七年才完成台灣「建 省」,換句話說,大清帝國在佔領台灣島(福爾摩沙西半部)二百零四年後,才宣佈將台灣併入大清帝國版圖,八年後,因為日清戰爭,清朝戰敗,一八九五年簽署 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天皇。 事實上,直到一八九五年大清割讓台灣以前,福爾摩沙島並不完全等於台灣島,雖說大清將台灣領土,依據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其標的中書寫「台灣全島」,然而,直 到一八九五年,大清對台灣領土之有效管轄並不及於福爾摩沙「全島」,而是僅侷限於「六個漢人屯墾區」,包括唯一東岸之Komalan(宜蘭地區),以及西 岸之Tam-sui(淡水地區)Chang-hua(彰化地區)Kia-i(嘉義地區)Tai-nan(台南地區)和Feng-shan(鳳山地區),共 計六個地區,這才是大清可以「宣示」及「管轄」的領土範圍,這些才是包括漢人移民,以及願意接受大清教化之「平地原住民」,亦即為所謂「大清臣民」所居住 之「中國領土(Chinese territory)」,除此以外的福爾摩沙(台灣)領土,其住民並不願接受大清統治,因此,並非大清臣民,所以說,台灣島只不過是中國人的拓殖地或殖民 地。 觀察一八七四年大清帝國所有之中國地圖,顯示大清所宣示之台灣領土,竟然翻為止有狹窄條狀之西岸(west coast)地帶,以及福爾摩沙島之北端(northern tip)而已,至於島上其他三分之二以上之土地,中國之佔領只是名義上(nominal)而非實質上(actual),也因為如此,日清馬關條約生效前, 福爾摩沙島上之住民可分為「大清臣民」以及「非大清臣民」。所謂「大清臣民」以現代用語就是「大清帝國國民」,通稱為「中國籍」,而所謂「非大清臣民」亦即為「無國籍」。總而言之,在日本統治台灣領土之前,台灣島上居住著「中國籍」和「無國籍」兩種人民。(註:一) 注一:決定一個人的國籍歸屬,應按照國際法規定,「國籍」問題和「人權」及「法律」相關,必須遵循人民的「自願voluntarily」或「意願intentionally」之選擇,還要合乎法律程序,也就是要「合法legally」,這三個原則,特別要注意的事,若以「政治」處理人民之「國籍」,是絕對行不通的,是無效的。 日本在日清馬關條約第五款: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準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註:二,註:三)提供台灣全體住民(inhabitants of Formosa)兩年思考期後,繼續留在台灣領土之原來大清臣民,不再具中國籍身分,與原來非大清臣民的人民,都相同處於「無國籍」狀態,而過後,日本統治下台灣領土住民身分並非自動能成為日本國民,其決定權在於日本政府。 註二:日文版第五條:日本國ヘ割與セラレタル地方ノ住民ニシテ右割與セラレタル地方ノ外ニ住居セムト欲スル者ハ自由ニ其ノ所有不動産ヲ賣却シテ退去 スルコトヲ得ヘシ其ノ爲メ本約批准交換ノ日ヨリ二箇年間ヲ猶豫スヘシ但シ右年限ノ滿チタルトキハ未タ該地方ヲ去ラサル住民ヲ日本國ノ都合ニヨリ日本國臣民 ト視爲スコトアルヘシ 註三:英文版Article 5: The inhabitants of the territories ceded to Japan who wish to take up their residence outside the ceded districts shall be at liberty to sell their real property and retire. For this purpose a period of two years [...]
Viewing all 12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